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抓破頭的論文題目

雖然學期結束了,但這學期養成的習慣讓我不時會上到這邊來,

暑假期間,我加選「論文寫作」這門課,想要趁暑假時能確立方向,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把資料看完,然後能夠寫出前三章內容。同時,學長姐也是這樣的勉勵,若想要順利畢業,就該學會分配、掌握進度,才不至於讓自己的壓力太大。

修這門課讓我接觸到「混成式學習」這個名詞,課堂中好幾節也都討論到這個話題,我還蠻有興趣的。因此,我訂了一個題目想要來試試看:「大學生在混成學習環境下學習成效(感受)之研究」。不過,題目似乎太模糊,學習成效要怎麼測是個問題,接觸像遠距這堂課的人也不多,再加上做出來的問卷似乎沒有多大的貢獻價值,因此,很快的被老師打槍了。

現在已經過一週了,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修改,現在嘗試做其他的方向。變項可能為「線上遊戲、網路資訊能力、同儕關係、自我概念、班級網頁…」這些是我有興趣的地方,可是要怎麼組合起來是個難題。

快讓我的燈泡亮起來吧!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2007/6/20 期末作業:窺探科技洪流

一、接觸
正當我們還擔心Web 1.0 時代的「如何處理資訊爆炸」而在煩惱時, Web 2.0 時代已經悄悄的來臨。
伴隨科技的進步,網路也不斷進化。在Web 2.0 時代,資訊以分享的方式流通,網路上的使用者都成了資訊的主宰。

2007「網路多媒體設計與研究」的課程,每個星期四的早上,跟隨著Grace Lin老師的腳步,參與了一場刺激的冒險,體驗科技的洪流。使用Blogger寫文章,Google group進行討論,Wiki的共同編修。大膽的從此景觀望,從彼此的互動,到接受整個世界變化的刺激,想窺探整個科技變化下的奧秘。

------------------------------------------------------------------------------------
二、風光明媚
* K12 Online Learning
傳統面對面的教室內教學型態主導著知識傳承已經許久。直至今日,教育訓練仍以教室教學為主。而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數位化學習模式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 Center﹞的觀念,讓學習者更能掌控學習的方向、步驟、及學習節奏。﹝引自許巧齡﹞
數位學習系統讓「教」、「學」之間相當的具有彈性及多樣化。在國外,數位的線上學習是一種普遍的現象。K–12 Online Learning: A Survey of U.S. School District Adminstrators的文獻中,說明了現在的網路學習混合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情境和教學的媒體,其學習的成效比起以往更為彰顯。

國內與國外線上學習發展的不同在於「學習的對象」;國外的K-12代表的是由幼稚園到12年級的學習範圍,反觀台灣的K12數位學習網所提供是給予教師進修用的平台。

於是在國外,發展線上學習牽扯的問題包括:線上學習在幼兒教育的幫助是否有助益、與資訊融入教育的差異為何、人事成本的縮減以增加課程的發展、城鄉的教育差距反映在課程上的設計、線上系統在現實發展層面的問題…等。此等問題皆有待思考。

而國內,線上學習並非十分主流。縱使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在使用台灣K12數位學習課程上,仍是處被動的學習型態。原本數位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打破空間與年齡的限制,培養主動學習與合作的精神,但各縣市推展的成效各異,距離此目標仍是遙遙無期。

不論是國內、外的數位課程中,皆強調透過網路數位化的學習,能夠對教育更有正面的發展。因此,不管是實際面上的經費、資源問題,還是課程發展的架構,亦或是教育政策的方向,都是在發展線上學習的領域中所要努力的重點。

除此之外,談及線上數位課程,大多著重在科技的技術與媒材的應用,而模糊了實質學習的焦點,沉迷於科技的迷幻中而不自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在學習上所扮演的腳色是輔助的,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達成學習的行為,進而導向學習者不同的思維。因此,數位課程的發展,所要著重的不只在於科技的採用,應了解科技的本質與應用,通盤的思考,在學習上發揮整合的效用,提升學習的品質。

﹝許巧齡,混成式學習新思維;游於藝雙月刊。﹞

* 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影片中,震撼的音樂、龐大的統計數字,衝擊著每一個看影片的人。資訊科技的成長雖然日日夜夜都在進行著,若沒仔細注意,絲毫沒發覺它的遽變。

沒錯!知識與科技都以等比級數的方式在成長,而且倍數成長的時間會越來越短,〝Information〞已經成長到我們無法負荷的程度,那又怎樣?﹝引自義斌﹞

內心有衝擊嗎?我倒覺得還好,應該是說我認為大家太過忽略了人類自我的成長其實,這部影片不斷引用一些數據﹝很多數據是有問題和被質疑性的﹞告訴我們未來的資訊爆發有多可怕、未來的科技有多進步。Anyway,不要忘記科技與資訊是怎麼來的,回歸根本,還是因為人類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是很自然的、很潛移默化的。﹝引自耀德﹞

人是國家強盛的主因,未來變化莫測,但我們能掌握的是現在,學生的未來則掌握堂其自身的信念之中,「心」是重要的。﹝…﹞
有人對於現象的發生並無當局者迷的感受,反而一切就是那麼自然的發生。的確也是如此,如同義斌所提到:「知識是堆疊出來的,絕對不是偶然迸生。科技也只是不斷進步或創新,但絕不可能與過去截然兩斷。」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不斷的累積,而與科技的發展愈來愈是緊密。這樣的發展是連續性的,而非如同見到久未重逢的親人那般,感受明顯強烈的變化。

但看著影片中的統計數字,產生了莫名的恐懼與壓力。

腦裡竟然是一片空白,這個空白是贊同與質疑的中間線,這是一種生理本身出現的訊號,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而是突然間腦袋裡冒出兩種強烈的感受,而無法完整的把思緒整理清楚。﹝引自雅琇﹞

我是如此渺小,不要做井底之蛙!!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加緊努力!!不要安於現狀。﹝引自佩貞﹞

科技在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創造與發明,我承認可能會有一天科技會好到人類無法控制,但如果人類真的因為這樣而生像〝機械公敵〞中的劇情,那人類也要自己承擔這個後果,因為,不要忘記,科技永遠只是讓人類生活更便利的工具。﹝引自耀德﹞
倒是覺得非常的震撼,裡面有許多的資訊是我所不知道的,而這些資訊也不斷的在產生變化;質變的確會導致量變。而在人口眾多的華人中,推動知識的分享與推動更是容易。這個充斥著媒體資訊的時代裡,透過介面、網路就可以獲得無限的知識;而知識就是經濟的來源。資訊的爆炸雖不是一天兩天所形成,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發展卻是不可小覷的。在以往,人口膨脹的中國是出賣勞力,如今,科技的開通,讓知識不斷的流入,影響了國家的結構;印度也是如此。因此,本人所感受到的,是一種關於經濟、知識、資訊競爭的壓力,所擔憂的也是隨之而來的網路安全、經濟結構、民主…等問題。

隨著科技成長的趨勢,教育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景象。以往教育的目的,指在培養優秀人才、減少文盲的存在、提升人民的知識水平、讓社會國家穩定的向上發展。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地是為了讓國家的國力更為強盛。

而今,資訊的爆炸與流通,我們得再一次的省思,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不再只是教授一些基礎知識,如語言與數學,未來要著重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與應用創造的能力。﹝引自義斌﹞

資訊素養能力的養成,自我學習態度培養,終身學習觀念的深化是我認為當前教師應教導給學生面對未來情勢的重要因子。﹝引自博忠﹞

教育的目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人與人群、與社會接軌的共同橋樑,當然每個階段的目的就太多了,可能是會隨時變化的。﹝引自耀德﹞

讓學生有因應未來世界變化的本錢。就像朱's所說的,讓孩子們擁有結合包容和遠見的創意,才能看穿下一個世代的循環。﹝引自佩貞﹞
一個國家的強弱可由教育、經濟、交通可看出端倪。今日的教育不再只是單單由上而下的傳遞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出能適應時代的能力。資訊的流通像是一把大鐵鎚,打散了國語國原先存在的不平等,知識已經由網路能無遠弗屆。

教育的目的、方向有所轉變,那麼,老師的角色改變了什麼?

知識爆炸的時代,老師應該著重在教會學生資訊篩檢的能力,以及趕上時代洪流的危機感,「不變應萬變」,當然前提是學生也要具備相當的基礎知識。﹝引自義斌﹞

老師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學生認識學習後面的本質。永遠都要讓學生了解,科技始終只是工具,工具越多,相對的帶來的問題越多。造成問題的原因就是在於學生無法了解科技被發明出來的正面意義,老師最應該做到的是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引自耀德﹞

將所有有利於我們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所有資訊、資源都整合於教學活動中,並教導我們篩選、判斷、網路上的素材,轉化為有組織的資訊。而且在替我們解惑時,都沒有直接給我們正確答案,總是用問答或討論的方式,讓我們自己想想看。﹝引自佩貞﹞

在教學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腳色應是帶領學生入門,而學生是否要讓這個學習有意義則端賴本身的學習態度。﹝引自雅琇﹞
以往,學生學習到的都是老師「只」會的。可是,老師已經進而成為一種「引導、輔助」的角色。本人認為老師除了原本既存的傳道、授業、解惑外,更多了要如何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資訊,如何分辨其中實用的價值。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改變了教師以往的教學型態。資訊的成長不只是單一事件,其背後所引發的影響更為深遠。教師的轉變重新決定了在這個時代中的位置。
同樣的,教師的改變也牽動了學生的學習型態。學習者原是從單向的獲得知識,如同餵養的方式吸收;如今警覺到如果不自行覓食,則有可能遭到淘汰。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沒有人能完全掌握特定領域的知識,很多知識,一下子就不適用了。學習者應主動建構知識,而扮演「自我調整學習」的角色。﹝引自佩貞﹞
從目前的按照課表與教師指導的學習方法,到逐漸成形中的自我學習系統,應是評估自己需要或需求,而從專業人員所提供的課程獲取知識,並透過網路獲取其他相關資訊,亦或提供自己本身區域的經驗或能力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引自智元﹞
能取得自己要的資訊以及閱讀資訊的能力。﹝引自雅琇﹞
學生的責任不只在學校裡認真的讀書求學,在資訊充斥的環境下,學生﹝學習者﹞不再只是從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而更需要著重的在於〝如何〞從網路自學的系統中找出正確的資訊。到此,學習還未達到目標,本人認為由個人篩選過後所獲得的知識,應以循環的方式,轉而將知識重新分享。

因此,學習型態的轉變後,在環節裡所扮演的腳色也隨之改變。自我學習的概念產生,在未來的教育中,該如何發展與引發,是著重的目標。義斌認為:「終身學習或是自我學習,大抵上擺脫不了〝動機〞,沒有動機的學習不太容易產生。當我們有某種〝需求〞時,我們會幾近〝奮不顧身〞的去自我學習,這樣的能力似乎是不學便會的!」

時代變化太快,教育的未來也因此存在著許多不定的因素。然而如同耀德所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創新是這個世界成長的動力。每種科技的產生都是來自於創新,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人類創新的動力。」沒有準備下,變化會帶來焦慮。因此,每個教師、每個學生、每個人都應該未未來做好準備。在科技幫助教育,教育發展科技的循環中,能順利的永續下去。

* 百元美金電腦
想像一個世界,所有在學校的兒童都可以擁有筆記型電腦,甚至是連那些居住在沒有電力和電話的村莊中的孩童都不例外─這是Nicholas Negroponte的夢想。

一些人確實深信,一個便宜的科技裝置,就可以將數位世界帶給世界各地的學童們。「每位學童一台手提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 ,簡稱OLPC)這個由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所發起的計劃十分值得讚賞。本人覺得OLPC與這麼多大企業廠商合作,共同為偏遠落後的地方,以資訊科技提升的教育上努力,這是非常值得的。

我是非常贊成OLPC這樣的計畫,這不僅是縮減數位落差的起步,更是知識革命的開始。﹝引自義斌﹞

不要想在百元電腦的任一個零件上獲利,要的不是更大更小更好,而是要便宜可以提供最低需求用的。所可以做的是將你從其他地方的獲利提供給更多的學童。﹝引自雅琇﹞
本人認為此計劃提供的是一種規模和策略,一種筆記型電腦的規模、新使用環境的規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對於教育的策略。在觀看影片的當下真心希望由非營利事業下的公司主持的計畫,在政府教育規劃配合下,能將百元美金電腦的「效能」發揮最大。

但,許多的非政府組織﹝NGO﹞,都認為這個計劃具有許多好處,但是終將會因為基礎建設的不足而失敗。雖然有低價的成本、堅硬的外殼、無線網路的佈建…等優勢,可以隱藏在背後的卻不單只是硬體的問題而已。

一百美元可以養活非洲村落一年,何必浪費?一公斤的牛肉需要5公斤玉米,這划算嗎?﹝引自義斌﹞

電腦讓偏遠的小孩有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與世界接軌,而,那裡的老師則更應學習科技的使用,除了在小孩的身上教育外,更應同步對於當地的師資作訓練。﹝引自雅琇﹞
計劃的成敗也與文化習習相關。西方世界的產物要得以在開發中國家中被使用,語言與教育就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電腦是以一大堆的歐美文化觀念做為基本設定,那麼,要怎麼讓這些器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對抗貧窮,首先得解決當地教育的問題;否則這些酷炫的玩意兒會淪落成為照明燈,甚至束之高閣。需要的不僅只是器材的投資,更多是重視人才的培訓,提供更多的支援與訓練。
此外,除了上述的擔憂之外,灰色力量與灰色市場的問題影響甚大。

網路世界的入侵落後國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網路的發達造成新的科技犯罪"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的不當交易會不會使得這些國家的兒童思想沈淪,國家特有的資源在網路上被隨意交易呢?﹝引自博忠﹞

採購的都是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貪腐的問題,回扣問題會比先進開放國家來的嚴重一點。所以會不會因為教育經費拉不起來而導致這個計畫的失敗?﹝引自耀德﹞
網路帶來便利之外,也帶來色情與恐怖主義。科技本身並無好壞,區別只在於使用者存著何種心態。我們不能在使用方法的錯誤上去挑毛病,教導正確的網路規範不才是重點。色情、暴力固然存在,也會伴隨新的管道出現,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尿不準還怪馬桶歪吧!─教育就是根本。
另外,本人認為灰色市場的倉蹶,存在在商品輸入的漏洞中,此現象是難以避免的。除了將商品獨特化,以道德壓力的方式加以抑制外,更需要的是透過教育從根本解決。畢竟,有了問題,想辦法解決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在於阻止這項計畫的發展。

「我們的學習中,只有一部分來自於他人的教導。而其他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們基於好奇進行的互動與探索式的學習。」學習的歷程中,冒險、好奇佔了學習很大一部分。很多的學習都是在社會互動底下建構出來的。因此,此項計畫所發展出來的並非只是百元美金的電腦而已,伴隨著科技產物所建置出來的新的社會規模底下,更需要重視的,還有學習的主體性。科技只是工具,真正需要的還是自我學習的根本。

對於此項計畫未來的發展,硬體與軟體的設定並非重點。開發階段已近完成,如今更重要的是找到可以長久實行的重點,投注更多的資金去支持運作,似乎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Negroponte提到:改變這世界的教育將會是極龐大的工作,將會花費數十年,但如果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有電腦,這將可以「埋下改變的種子」,協助「創造未來」。

* 中文開放式課程計畫﹝OOPS﹞
針對OOPS,大家都抱持著贊同的態度來欣賞這計畫。
個人很欣賞這樣的想法與計畫,就如同開放原始碼社群與百元電腦、維基百科一樣,真正「世界地球村」的推動者,一群「天下為公」的實踐家。目前我也慢慢踏進這一個領域,不僅自己學校的網頁系統享受了開原碼的好處,學位論文也是朝著推動自由軟體的方向進行。知識的分享,對人類整體而言是絕對有利。以發明來說,很多東西都是靈光一現的產物,而靈光一現的觸動,常常是站在現有的基石上,如果知識沒有分享,靈光觸動的機會便會減少,整體來看,知識分享是人類永續經營的必經途徑。﹝引自義斌﹞

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個計畫時,可能聽聽就帶過,因為當時還沒看到實際翻譯的資料,所以不太放在心上,不過當時卻對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引自耀德﹞

感覺怎麼會有人這麼好,能替我們這些英文能力不佳,又想獲得更多知識的學習者,提供這麼好的管道!!就像朱's所說的『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作出更正確的選擇。』於是,我更好奇的仔細慢慢的品嚐。﹝引自佩貞﹞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於這項計畫所涵蓋的問題,在課程的發展上,大家提了許多質疑的地方。對於整個課程的運作,翻譯的工程,一直到角色轉變的觀點,都有很豐富的討論。
針對”人”的部份,也就是關於翻譯者的翻譯能力、情緒困擾與抒發等問題。開放式課程的一個重點「自學」,要懂得自己去找資源,更要懂得分享。討論區有許多人對課程翻譯的確實性質疑,當你看到存疑的翻譯時,應持有的態度不是謾罵,而是提出建言與改進的方法,不要過度依賴別人提供的資源。﹝引自雅琇﹞

在雅琇的問題裡,我們看到了開放課程的精神就是以學生為本位,學生的自學是整個計畫很重要的驅力。因此,OOPS的課程發展讓學習者的角度轉變,有別於在教室面對面的教授。此觀點與建構教學似乎有相似之處,皆示強調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構想。
人是較難掌控的,每個人皆有不同想法、不同的價值觀,才會造就了多彩多姿的社會。這些願意付出自己時間為他人奉獻的翻譯者,受益學習者應該不要吝於給予掌聲與鼓勵支持。﹝引自佩貞﹞

另外,在其中看到的是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問題,開放的精神下,每個人只要不違反條款原則,都擁有爭取翻譯文章的權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同國內知名入口網站的分類〝知識〞,在每個問題發問後,經過註冊的使用者可以根據問題找尋「適合的」答案,每次的回答都會經過不同瀏覽的使用者的檢驗。在此一著墨點上,大家就有可能會產生不良的態度,讓整個共同求知的架構陷於謾罵或者口水戰中。

在此之外,引申出的問題是:翻譯的品質該如何控管?畢竟,授的教育不同,所經歷的經驗與實務也不一樣。有些翻譯偏向學術用語,有些翻譯偏向白話易懂;究竟怎麼樣的翻譯才能讓大部分瀏覽開放式課程的使用者能夠一以概之呢?多人分享翻譯之下,世界各地的人可能翻譯出不同的東西,每個地區方法說法不一,那要以誰的為主?

語言程度差異、參差不齊的翻譯者影響翻譯出來的品質。採用一些建議回報與修改制度,讓翻譯者與校正者能夠不斷討論修正,將使得翻譯內容的品質更為提升。﹝引自耀德﹞

以中國﹝簡體﹞跟臺灣﹝繁體﹞為例好了,同樣電腦的menu...就有菜单跟功能表﹝選單﹞之分。這可以國家區域性做區分,因當地都有自己約定成俗的翻譯口語。例如用在中國的簡體版就用菜单,臺灣或其他使用者就使用功能表﹝選單﹞。如遇到都不知道怎麼翻譯才比較貼切,的就可以在後方標注原文例:功能表﹝menu﹞。﹝引自智元﹞

每個人的翻譯對觀看者而言,也許會發現一些翻譯上的問題,這時因為網路討論區的便利,不用像以往對翻譯書籍發現問題時,除了尋找相關資訊外,有時還要聯繫出版社或作者來確認問題癥結。同樣的是,因為翻譯者在翻譯時對自身的要求,所有對於翻譯者的辛苦,自身也要做出相對的回應,要對其問題本身的問題在哪?如何改進會更貼進原文所想表達的意義,這些有建設性的回應。﹝引自智元﹞

對於學習者,因為閱讀的需求迫使自己學習外文,但當學習者基礎尚未健全時,閱讀外文書籍,會造成對知識一知半解,甚至認知錯誤。所以翻譯成各國語言的資訊可以減少這些情況,也能經由對資訊的累積進而有找尋相關資訊、閱讀、查詢的能力。﹝引自智元﹞

就課程內容英譯中這一點,個人覺得這是有必要的,因為地球上的語言千千百百種,因著民族意識覺醒,要統一世界語言是不可能的事,雖說英語是國際可以流通的語言,但絕大多數的人仍然是不精通的,翻譯成當地語言便有助內容更快速流通,能提供給更多人享用。現在最大的問題只是要再多些犧牲奉獻的推手吧了!﹝引自義斌﹞

對於翻譯所引發的困擾,看法各有差異,有人贊成要將翻譯做適當的控管,如此在中文開放課程的目的才能達成。但,另也有人認為翻譯不需要,想要吸收世界一流的知識,先學會英文吧。有人認為台灣的本土知識很好,不必崇洋媚外。
我認為吸收知識不能因為語言而有所限制。就像現在我們學校為何大部分老師沒有選原文教科書讓我們閱讀,是因為我們現階段主要是要學習如何撰寫論文及相關知識的吸收,並非語文教學,若我們對原先的知識已經不熟悉了,卻又雪上加霜的因為語文障礙而使學習更加困難,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此而急速降低,是否應想想這門課的最終目標到底為何?﹝引自佩貞﹞
對於翻譯的問題交織出的討論,朱學恆的話點出了最佳的答案。「任何一個演講者一開始都是一個糟糕的演講者。」的確是如此,就算是如他這般有名的翻譯家,也會提出自己對翻譯的問題,上網徵求解答,只有不斷的從翻譯的歷程中學習,才會精進。

義斌認為將開放式的課程與傳統式的面授課程相比,發現開放式課程需要學習者主動瀏覽,容易讓學習者感到孤單、不懂時也無法及時發問。

根據MIT每年的evaluation report,使用者將近一半是self learner(不是educator,也不是 student),所以倘若國內大學要運用這些課程,有老師引導固然理想,但是如果延伸到真正的 "self learner",OOPS能提供些什麼?﹝ Grace Lin﹞
學習者在OOPS的轉變似乎是個重要的觀點,OOPS提供的是不僅是一種平台、也是一種發展。在開放式的課程裡,很明顯的,有別於在固定空間裡,固定時間下的傳統教學,「塞入」知識的方向以導為「挖掘」知識。

除此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包含了教師的腳色轉變。智元提出當我們擁有了課程開放資訊後,在不同學科的大學教師角色會有怎樣的轉變?那又該如何傳導這些資訊?
當我們擁有了這個管道後,是不是意味著不再需要教師的腳色呢?又或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角色的負擔走向為何?

教師的角色是教材整合者、知識管理者、引導者,大學生已經有自主思考能力了,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告知學習者資訊哪裡找?如何找?其餘的就交給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了。﹝引自佩貞﹞

教師是協助者的角色。但在開放課程中缺乏〝學習成效的評鑑〞,教師應注重如何確認學習者能達成學習目標,並付出更多回饋時間。﹝引自雅琇﹞

許多技能﹝skill﹞的課程,或許我認為可以透過圖片、文字,甚至影片等多媒體來教學,不過,具實際操作的技能或課程,我想,開放式的教材是不會比較不適合當做初次的傳授媒體,比較適合當作之後複習用。例如:車床操作專業技術,如果沒透過真正的操作就自行上機,是有發生職業傷害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第一次透過老師實機教授,之後透過這樣的媒體做複習,或是上課前做預習比較適合呢?﹝引自耀德﹞
教學者也因為課程的開放,主動探索的精神,不再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了,而是更深層的將〝power of learning〞回歸給學習者本身。那麼,隨之引發的問題,如同雅琇所提到開放式課程中缺少的一塊─〝老師的反饋〞,OOPS提供的課程內容都在網站上,甚至也可以下載閱讀。那麼,檢視學習者的目標該怎麼來達成?需不需要評鑑的機制呢?

在一般面授的課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OOPS課程所缺乏的不僅是"老師的反饋"而已,也就是說缺乏指導者即時對於學習者的回饋,同樣也缺乏指導者可因學習者的質疑而及時修正錯誤觀點的機會,這些課程一但放上網路,似乎原作者是不會再來作內容修正,這樣可能會導致積非成是,影響面遍佈全球!最後也有一個普遍都會想到的問題:誰來替學習者評鑑?

說真的,如果學習者純粹為了"動機"而自動學習,那倒也沒有評鑑的需要,但如果是公司指定的進修內容,難道經理要來測驗一下?學校學生應該有需要評鑑吧?那麼學生有問題是不是要有人解惑?所以,順便回到大學應用OOPS相關課程的問題,沒有指導老師指導,要學生自行去吸收是有極大的問題!﹝引自義斌﹞

OOPS一直在 informal learning 中建立品牌, 但是一般大眾還是對 informal learning 和 formal learning 持同樣的態度和期望, 說真的, 我一開始也是對 informatl learning 中的 自學者 ﹝self learner﹞ 抱很大的希望,結果他們遲遲沒出現﹝原因我也認為和義斌說的差不多﹞, 看來和學術界合作, 將部分OOPS課程納入正歸課程的一部分好像是現在可行之道,所以如果是正歸課程的一部分,評量就成為正歸課程的一部分, 大部分是不是由老師決定了?﹝Grace Lin﹞
由此可知,若開放課程的精神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動機,那麼,評鑑的目的似乎變得沒有什麼多大的需要。但若沒有評鑑,如何能確定使用者正確的吸收到課程內容呢?這似乎是個機制的問題。

除了課程的討論之外,對於開放式課程的發展,同學各執不同面向的討論。發起開放式課程是屬於義工制,在大家非義務的幫忙下才得以茁壯。但就現實面上來看。耀德提出了實際的問題。
面對現實的金援問題,在許多方面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但多數的企業只重眼前的利潤,對於尚未看到任何獲利Business Model的OOPS計畫,想當然爾的不給予資源。尋求支持分享的慈善家與不違背免費分享的原則之下開創一些吸引企業的誘因或許較有可能解決資金方面的需求。﹝引自耀德﹞
當然,在耀德自己的提問之後,他也隨即想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思考透過這個組織本身的特色,來想一些不違背組織本意,卻又能開源的方法。

一開始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類似像一個認證,就是通過認證就代表英文能力足夠協助翻譯,或是具有翻譯MIT等名校教材的能力,然後這樣的證照可以有些效力,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協助OPPS可以有越來越多人投入,也可以幫助OPPS開源。

這段話引起了大家對於認證制度的想法,投入更多的想法。佩貞思考著,如果將OOPS課程也來弄一個證照,會吸收更多人來學習嗎?是否也對經費的收入有所助益。乍看下,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人投入OOPS的課程設計上,正如耀德所說,將課程架構成類似"奇摩知識"作法,提供課程參與者一個討論平台,也可以邀請原作者即時回應相關問題或做修正。另外,也因為認證而獲得額外的收入。

提到證照問題,其實OOPS以前是有發給義工認證的,還有一件OOPS的t-shirt,這個意見一開始是大陸的義工提出來的。但是這張紙是發給義工,而且是義工完成一門課的翻譯之後才有,我想現在應該還有繼續。至於如何用認證來開源是不可能的。﹝Grace Lin﹞
為什麼?Grace Lin何以說使用認證來進行經費的收入是不可能的呢?我猜測可能是因為這違背了開放式課程初始的原意。原本的意圖是要透過科技,讓課程開放給未來擁有競爭力的各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如果把這種課程加上費用的收取,勢必會讓原先的美意變了質。
提到認證的問題,這樣說法讓我覺得課程變成一個取得"某樣東西"的手段,容易淪落到為了證照而學習,跟開放式課程的本意是否有所違背?當組織變成利益導向時,容易讓本質變了樣。﹝引自雅琇﹞

以目前OOPS而言,是在無給予證書、證照或相關入學申請前提下進行,因為其深度與廣度不同,所以目的是藉由網路提供免費、開放與教育資源的內容資料。而與遠距教學的差異在於開放式課程沒有一定的規劃、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動資訊交換及不授予教育的證書或是收費課程。﹝引自智元﹞

將開放性的OOPS課程加上學習費用,那可能就不怎麼可行。因為裡面的課程都是以學習知識為取向,而不是以學習技能為取向,所以若要讓人掏錢來學習開放性的知識,得了證照卻無技能,我想除了學習者不願,連企業也不願意吧!倒是認為可以加入國家的認證機制,我所說的是承認經由OOPS開放的課程所學習到的知識。從大學就可以開始,將課程篩選、排序供學生進行選課,在一連串的課程之後,也如同學分認證一般可以獲得實質上的價值。﹝引自偉堯﹞
耀德同時也聯想提出,將開放式的教育資源轉換成證照亦或證書,因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不同,那這張證書或證照的背後代表性為何?又如何進行認證的評鑑呢?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都指向若將認證結合收費並不是個妥當的方法。

此外,對於這樣義工性質的組織,如何去經營與管理也是個重點。在一個環境下,〝人〞是最難以控制的變項,雅琇也感同身受。

我也曾經對我的工作有熱情,熱情也可以持續各好幾年。但讓我想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公司無法提供給我更深層的知識與其他的工作項目,這也是經營者的一個問題,如何讓員工在能力上持續的進展,以及如何開創新的路讓大家繼續前進,在組織中的運作究竟是如何?﹝引自雅琇﹞

如同一般在推動運動一樣,首先是燃燒期,每個人慷慨激昂;接著穩定期,按部就班的持續;最後會落入低潮期,在這時候應該要有給爐灶適時添加柴火的反應;度過了低潮期,那習慣就會產生,經營就不會是那麼難的問題了。所以若這種開放式課程將所有的資訊資料分享,縱使無利可圖,無法從中獲取經費,但我覺得這個網站裡面看到的是凝聚力與團隊。﹝引自偉堯﹞
熱情與自己的工作效率成正比。由上例子,透露出在有薪水給付的工作環境下,仍會不滿足於毫無創新、學習的組織內。那,在義工性質的OOPS底下,要靠的就是完全的熱情來支持,並且持續發展。

另外,耀德卻持著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OOPS的整個架構。OOPS有如此的效力一定是有相當的規模,甚至可能對於義工的選擇也有見解。

我覺得相當有趣,過去直覺想到的都是只有無私的義工,而背後應該會有一個行政團隊,也就是負責選擇誰是審核者啊之類的,這些人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目前翻譯的人力應該都還不足,對於人力的分配與篩選,我想應該是不會太過嚴苛,我在想會不會是例如:先丟一段文章給有興趣的義工,再請他翻譯出來,來判斷它的能力是否適合翻譯,如果義工的身分剛好是某些領域的專家,比較有機會被聘為或選為審查者,當然實際的運作機制,可能還是要實際釐清。

而Grace Lin也隨後補充說到OOPS組織裡,是如何的經營這種非營利的組織,以及對於義工的篩選是如何來鑑別的。

http://www.myOOPS.org/twocw/Global/OOPS/volunteer/2005100706.htm﹞朱學恆堅持不篩選義工,課程認養完全自由選擇。而計畫長久以來的最大瓶頸是在編輯那一關,編輯義工由計畫邀約,現在有四名全職編輯。審核者也由計畫邀約,並且必須是領域專家,大學教授。﹝Grace Lin﹞

關於編輯的瓶頸,是牽涉簡繁體的問題。OOPS是有兩個版本的,而且儘量由當地編輯來編輯,也就是說不論原翻譯是簡繁體,但是儘量找簡體編輯和繁體編輯分別編輯,但是人力不夠,不能完全做到。﹝Grace Lin﹞
總而言之,開放式課程計畫整體給人是一種朝氣、一種期待;令人欣賞的開放精神,熱情的義工,同時在教學相長下激辯出的泛泛議題,搭配科技的遠景,這是直得看好的。但也如前面段落所說,仍然也存在問題等著克服。

課程分類種類繁多但顯的龐雜無章,瀏覽連結混亂。﹝引自義斌﹞
裡面的課程繁多,課程以年份及季節來區分,但我卻覺得雜亂,沒像圖書館的分類,沒像電視節目的分級,不太明瞭課程的先後順序該怎麼開始?應該擁有哪些先備知識?﹝偉堯﹞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裡的知識給人寶貝的很,那現在四處流通的知識價值又在哪邊彰顯?﹝偉堯﹞
台灣的教育思想比國外來的封閉,似乎少了一些思考能力及創造力。﹝引自耀德﹞
很多老師學校不見的接受開放式課程﹝Grace
Lin﹞
開放式課程取得智慧產權的授權﹝引自佩貞﹞
MIT等學府的教學內容當然是針對MIT等程度的學生設計的,如果完全想要入門學習,也許比較困難,如果台灣老師想使用,可能必須加以調整。﹝Grace
Lin﹞
問題的出現不是代表運作的停止,而是思考轉變的契機。在同學了解了OOPS的計畫以及組織後,也不吝的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也許也可以當個默默出力的小小義工。

未來可以集結成一個自我學習系統,學習者再透過專業相關討論進行交流與互評?﹝引自智元﹞
朱學恆提到:「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秉持著人類求知的慾望,縱使有語言的隔閡,卻不會阻擋知識的流通,透過網路的〝自學〞模式,更多的接觸,更多的知識,更多的熱情,那麼知識將不再是獨門絕技,也不是人家後花園的秘密而已了。

* 世界是平的
「一個預料之外的科技與社會變動,夷平了整個經濟世界的崎嶇。不受時間、距離、地理和越來越超越語言的限制,透過網路的平台來進行各種知識和工作的分享。」
平坦的世界裡,包含了地球村的概念,還有實體網路架設出的平台,不受限制,分享知識。OLPC裡的計畫「The Hundred Dollar Laptop」也正是順應著這個潮流,讓平台更寬廣。

如果您夠細心,早會發現這抹平的世界早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如果您注意過新聞,或是閱讀過一些資料,不難發現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在跟你競爭同樣一份工作。﹝引自耀德﹞
耀德所說確實是如此,生活中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若沒有仔細去體會,很難去察覺每一刻都正在發生競爭、轉變。如同前幾節「教育的未來」中,時時刻刻都在產生那些驚人的統計數字。本節經由講座,讓我們分享到別人在仔細觀察下的描述;世界隨著科技愈來愈平坦。
但,世界真的是平的嗎?

可能是我的空間概念不怎麼好,還不能理解世界是〝平〞的這樣的概念。﹝引自義斌﹞

想一想,這怎麼會是平的?平坦的意義應該是供需平衡,有輸入有輸出 。﹝引自雅琇﹞

他所說的角度有點模糊掉階級意識,實際上,這些如美國等強國仍是透過全球化在剝削這些新興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世界真的是平的嗎?其實我對作者所說的深感懷疑。﹝引自耀德﹞
直觀上,大家都認為有問題。就算只的不是空間上的平坦,但對於所經濟、階層上的隱喻也非是如此。除了質疑外,更強烈的是觀點上的不同意。
世界的斜率可能會稍平,但不可能會是平的!〝適者生存,物競天擇〞仍是適用的,強者當然更強,弱者光靠強者扶傾根本無法昂首站起!從網路的技術觀點來看,或許〝世界是平的〞應該改為〝世界是立體的〞以及〝世界是點對點的〞更為貼切。﹝引自義斌﹞

Made in china的說法到令我覺得呼應了演講者一開始說的Global1.0的時代,強權國家的殖民來造成全球化的世界,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實,怎能說是平的!﹝引自雅琇﹞
落後國家依附在強權國家的介入之下,所發生產生的變動,足以產生全球化的影響,但這怎麼可以說是平坦,甚至平等呢?

或許很多人都被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給沖昏了頭,但事實上印度要在近幾年內崛起的機率還是很渺茫,實際情況是印度被國債控制了,尤其是美國很多大企業,幫印度蓋馬路、蓋電廠,然後印度根本還不起這些國債,就一直被美國奴役。﹝引自耀德﹞
全球化1.0的時代,是國家與國家間在領域上的競爭,靠得是武力。如今,3.0的階段,所造就的場景,何嘗不又是另一種強權國家變相的以經濟和科技來奴役落後的開發中國家。
但,若是跳脫此觀點,以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來分析,就如同耀德所說,這也是個不錯的說法。
他提出警告,他告訴你要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事實上,這些強國看似給了印度等國家的人民好處,其實不也是種剝削,然後他很正當地說:這比讓他們去開計程車好。﹝引自耀德﹞
當然,雖說對於「世界是平的」此一描述充滿了質疑,但卻也有鼓舞的作用。縱使全球仍有許多的貧窮、文盲、傳染病,甚至內戰而導致生活水準低落;可是這卻是一條別無選擇的方向,如何面對挑戰,把握契機才是現實該思考的問題。

世界的平不能改變自然界法則中的「適者生存,物競天擇」,但,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發展,〝天〞已經不再是主導者,或只是唯一的結果了。適者生存還是適用,但人類的快速發展,彼此的競爭上已經不再由〝天〞來決定,而是〝人〞跟著環境在交互影響了。

討論中,發展了許多的議題:

其實看完之後想到很多便利都被錯用了,剛剛說的詐騙電話、或75%的垃圾郵件,或當某一家公司僅剩行銷的空殼其他都外包會有什麼危機﹝連Burberry都遷廠了﹞,大量遷移的產業是加速我們朝向Global4.0亦或是往Global1.0走?﹝引自雅琇﹞
義斌回應到:至於科技錯用的問題,網路把世界夷平了,並把距離拉近了,但也被有心人士所利用了,例如:駭客入侵...等。人性有善也有惡,就像Digg的問題一樣。

的確也是如此,科技不斷的創新,當然問題也不斷的產生,更需要不斷的去填補這些缺口。而能夠降低,甚至預防的方法。似乎就莫過於博忠所提到:資訊倫理都應該從「教育」著手,教導孩子們具備資訊倫理,不可利用網路的方便性,來做一些網路毀謗、侵犯著作權、教導自殺...等資訊錯用的事情。利用道德與法律上的規範來約束此種不當的行為。

大自然法則:一物剋一物。雖然有很多的資訊被錯誤的使用了,但卻也有很多的防護機制產生來對抗。現在應該思考的是,科技走在尖端,如何發展新的訓練、教育、制度跟上,讓模式得以依循,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才是。

當世界被剷平的同時,『語言』是否會造成無形的世界圍籬呢?世界各國的語言、民族風情、想法、觀念...等等,是否也會被推土機鏟平呢?﹝引自佩貞﹞
義斌與本人的看法相似,認為語言各有差異,但應該還不至於會被銷聲匿跡,各地還是會保留本土化的特色。所謂的「平」,並非要將本土的根給消除,而是透過新機制、新模式來達成更有效率的資訊獲取。

本人以我的認知去了解所謂「平」的世界,其實是說明隨著世界的成長、改變,這些高高低低不平的現象,包括經濟、科技、教育...等,愈趨於更有效率。﹝當然,講者提到世界不全是平,而是不夠平﹞語言只是種工具,所會造成的只會是較難突破的網而已。

我們該如何教育及培養我們的孩子們想像力及創造力呢?﹝引自佩貞﹞
本人認為創造力一直都存在在每個人腦中,缺的是,是不是有配合的環境與資訊來滿足創造。如同智元所說:創造力是由日常生活所產生的,教師應讓孩子們自由發展,從旁協助,不可壓抑他們,要適時提供機會、空間讓孩子們發展,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目標。

提供能滿足孩童創造力的環境,補給能豐富孩童創造力的資訊才是要針對的方向。「蝴蝶」影片裡提到:要成為富有的人,就是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只有當你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才會有動力去創新、創造。因此,世界再怎麼變化,只要能培養順應未來的能力,發展自學,引發創意,那麼,我們也可以順著這個方向前進。

「蝴蝶效應」:拍一拍翅膀就會撼動全球的經濟、生態和你我的健康。在「世界是平的」的進行中,開發中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的政策改變讓投資者也不得不引進一些技術研發,而不在是只有勞力工作。

改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落後國家的崛起儘管不是真正的平衡,但是在影響上,卻是顯著的震撼。改變有好,也有壞,但本人仍同意Thomas Friedman在演講中所說:「我們應該輸出希望,而不是恐懼。」

* 歸納
全球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展而正好踏上這股改變的洪流。從K12、教育的未來、百元美金電腦、OOPS到世界是平的,都顯示出科技帶領世界、國家,甚至個人走向更不一樣的階段。此階段並非與先前的進步切斷,而是在不斷的堆疊當中形成;若回頭綜觀整個歷史,微觀探究,發現科技已經發展得如此震撼。

科技本身並無好壞,關鍵只在於使用之處是否得當。科技令人嚮往並展現了讓人繼續追尋的動力。但同時,卻也在科技深層的背後隱藏了許多的波濤洶湧。

------------------------------------------------------------------------------------
三、波濤洶湧
* 灰色市場
﹝gray market;半黑市。﹞
指對於一般市面上缺乏或不易取得的商品,以合法的方式,高價買賣的非公開流通市場。此種交易屬於合法行為,與黑市不同。
如同在前一章節中所提到,百元美金電腦的計畫中,原本的美意之下充斥著影響甚為嚴重的灰色市場。

採購的都是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貪腐的問題,回扣問題會比先進開放國家來的嚴重一點,看執政者站在自己的利益還是民族的利益,自己利益就是回扣,民族利益就是知識就是力量,很多落後國家還在戰亂,沒有任何制度可言。﹝引自耀德﹞

在電腦的輸出中發生的灰色市場,直接讓我聯想到,在台灣的許多街頭巷尾裡,有許多很可憐的孩童在賣口香糖,拉拉你的袖口,懇求你幫助他/她。這是一種不斷循環的社會現象;孩童被綁架,被要求街口討生活,然後滋養了犯罪集團。然後不斷的循環,更多在街口賣口香糖的孩童,更壯大的犯罪集團。﹝引自偉堯﹞
在OLPC的處理上,採取了道德與法律上的約束。第一、讓它完全沒有市場,使其賣不了,沒人要買。第二、讓安裝到系統中的科技。第三、讓這台機器極為獨特。不管是如何處理,終究是沒法完全的消滅這種現象。雖然計畫的初衷並非以利益為取向,可以避免銷售量影響灰色市場,且也無特定消費者會從中撿得便宜。但是,這始終對於發展OLPC計畫產生嚴重的損耗,若是經費有一半都耗在灰色市場裡。那,百元美金的電腦是美意,還是浪費呢?

因此,為了抑制、克服此問題,得回歸教育,除了道德上約束限制購買者之外,行銷上應該限制授權銷售,法律上應該採取積極研查。再來則是整個國家對教育的認知覺醒,要了解教育才能讓國家永續的發展。

* 灰色力量
除此之外,獲得科技之後,暢通的網路下,隨之引發的是灰色的力量─色情與暴力。在網路世界入侵落後國家後,資訊瞬間爆炸,原先從未接觸的色情是否也跟著流入。而網路不只是個輸入口,相對的來說,也是另一端的輸出口。當資訊流出後,是否間接助紂為孽,讓恐怖份子也可藉此管道而更加猖獗。

國內網路的發達造成新的科技犯罪〝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的不當交易會不會使得這些國家的兒童思想沈淪,國家特有的資源在網路上被隨意交易呢?﹝引自博忠﹞
Taiwan.CNET.com的專題報導:〝成人影片業面臨的網路挑戰〞和〝新科技最大推手 – 成人娛樂〞都顯示出:

網路科技讓家中電腦可以隱密地存取世界各地的圖片與影音,所以一直是色情工業的發展溫床。
高速的網際網路連線的普及化似乎讓產業更為蓬勃發展。但相反地,快捷的連線速度不但讓使用者可以更快速下載免費影片,也讓業餘的影片製作者更容易地上傳他們的創作。
鮮少IT產業的高層人士願意公開承認,成人娛樂公司一直是許多目前被主流業者視為尖端科技的最先擁護者。
一直以來,網路就脫離不了色情的汙染,從傳統的色情行業,隨著網路高速的進步,更是讓色情在科技的洪流中如魚得水,俯首即是。
對此,就如博忠提到:為了減少這些情形的發生,在購買百元美金電腦的國家應該培訓專業的資訊教師以及教導良好的資訊倫理道德觀念。

「教育」是能夠從基層中產生影響的手段。就如Nicholas在演講的開場白所說:如果你分析每個世界級的問題,和平、環境、貧窮...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定會包括教育,甚至只需要教育就可以解決。產生的問題得回歸到教育上來解決;而不是有了新的科技,新的麻煩被當成箭靶一樣被千夫所指。

* DIGG事件
此外,當科技越來越進步,為表示民主的象徵;網路的發展越趨為使用者中心,使用者在網路上所受到的規範愈來愈寬鬆。

DIGG事件引起爭議的原因不在於破解HD DVD加密的技術文章,而是digg網站所採取的態度。在"Digg挺社群 不刪HD DVD破解資訊"裡寫到了:...許多其他網站也都收到過同一組織的存證信函,要求撤下這些破解連結...。這些曾經公佈"破解HD DVD加密"文章的網站,最後則是遵照AACS組織(擁有該加密技術所有權)的警告而撤下了這則新聞。

第一章所提到的web 2.0平台上,使用者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搜尋外,還可發表、投票…等。網路的功能已經不再是由管理者所操控,權力的轉移將使用者的權限擴張,甚至逾越了法律上。

user-created, user-selected, user-powered, user-ranked, user…,使用者利用網路,在極短時間內,能遍及、達到的人數,而大家『同心協力』,『異口同聲』的為了『權力』表達了自己的聲音。﹝Grace Lin﹞
開放的平台下,網路上也產生了集會以訴求自己的需求,然而,言論自由的觀點再度在網路上引起爭議。在虛擬的世界裡,少了一層不需拋頭露臉的風險,言論的訴求更為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上,似乎只要群聚發聲,都能造成效果。

但是,如同Grace Lin所說:『民主』難道不需要『法制』嗎?網路上少了法律的約束,充斥著自由、自主的味道。若是違反了自我的意識,則可稱為「違反民主」,那麼「法制」在哪邊?在現實的世界裡,若造成其他公民的權益的損失,則可以是一種侵犯、暴力;當群眾未經申請許可而集結則是違反法律。同樣的,此規範應該也適用在使用網路上。

從Digg的事件裡,很顯然的,科技所成就的,不只是技術,也將建立在法制下的規範給破壞了。當我們看到此事件時,不單單只是看著一群使用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抗議而將文章推置頂端而已。而是應該要了解在隨意使用網路下所造成的〝違反法律卻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言論自由。

網路上,使用者的民主素養及網路倫理的素養產生了問題。縱使有ip可以追蹤,有網路警察可協助監控,但從道德良知來看,民主似乎變了相。因此,回憶到解決灰色力量的作法,在培養民主素養及網路倫理上,仍然需要藉助教育的力量。循序善誘下,將正確的觀念導入使用資訊能力上,找到資訊自由流暢以及網路安全規範的平衡。這樣,網路才能屏除這些問題而在法制下達成真正的民主。

* 資訊的管制
在2007/6/3的奇摩新聞首頁,出現了一則恐怖份子利用google earth的工具蒐集機場週邊資訊,正準備進行恐怖活動的新聞。

正當我們要為「世界是平的」輸出希望時,恐怖份子確利用網路輸入了恐懼。所感受到的是網路上使用資訊工具所產生的安全危機。此憂慮除了來自於google earth的使用之外,更多的是來是暢通無阻的網路資訊。
Taiwan.CNET.com的新聞〝部落客也可保護消息來源?布希政府反對〞提到:

「資訊自由流通法」(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Act)的最新草案,因保護範圍過大,可能嚴重威脅國防與犯罪調查。司法部法律政策助理部長Rachel Brand表示:「該定義廣泛至實際包括在網頁上發表某件事情的任何人。」甚至保護「公佈恐怖分子領袖威脅攻擊美國之影片的恐怖組織」。
在美國,「收集、準備、採集、攝影、錄製、寫作、編輯、報導或出版有關地方、全國,或國際事件,或其他攸關公眾利益事務,以向公眾傳播的任何人」都可以受到「資訊自由流通法」的保護。但,在新興的網路媒體裡,此舉引發的爭議在於言論自由的管制鬆散,經由網路的散佈,有心人士則很有可能可藉此逃避刑責。文章中有提到,若要享有被法律所保護的民主,則得以法治為前提,展現對行為的「負責」,如此,才不違背正確使用網路的善意。

網路上除了隨意散佈的問題外,資料的竊取、破壞性的病毒都是危害到網路使用者的權益。因此,網路安全也是現今網路蓬勃發展下的重要課題。國內電腦與網路的普及,讓網路安全更顯得重要;像電子公文的傳送、網路認證、信用卡刷卡…等,全都需要有良好的網路安全管理,才能發揮功能。資訊安全雖然都持續受到關注,但實質上,能夠熟知資訊安全的管理基層為少數,單位機關裡,管理網路的人員多採兼任,少有專任的專業人員。因此,回歸到教育,網路的使用已是普及,那麼,隨之網路的安全更需要普及,不僅要教導個人保護並正確使用網路資訊,而國家也應該注重資訊流通所產生的影響。

另外,在網路上的新興族群─社群網站,也同樣充滿了危險。社群的架設通常也可能會是詐騙下手的起點,利用虛擬的人群,知名的社群網站進行對話、交流。在社群中,彼此都隱藏在帳號之後,跟本無從得知對方是誰,所見、所知、所了解的,不一定會是真的。

因此,我們要了解:網路安全之道絕對在使用者本身。若過於依賴工具而使用者自己沒有足夠的安全素養,再好的安全機制也枉然。由此點,再再說明教育的重要性。

* 全球競爭力
猜猜,百元美金電腦將在那邊製造?

沒錯,就是中國。﹝MIT:100美元NB將在中國製造
中國的科技加工逐漸進步,就連MIT都有意想要與中國合作。而這代表的除了大陸的成長之外,也同時再次印證了「量變會導致質變」的道理。當科技與教育交互的影響後,所造成的效應不只是世界愈來愈平坦而已,更是讓更多的國家成為經濟上的強權霸主。

因此,本節中所要敘述的重點,只在提醒:世界一直在改變;有些趕上這股洪流急遽變化,有些則可能漠視這些影響而遭淘汰。不管是大陸,或是印度的發展,都會造成經濟上的競爭,不管企業,或是國與國之間,都會是另一番景觀。如果台灣不加緊跟上,忽略創造力的培養,則很有可能成為被淘汰的一群。

* 歸納
科技洪流下,四處礁石崎嶇、暗流莫測,在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之外,得當心、警覺額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管是灰色市場、灰色力量、網路言論自由、網路倫理、資訊流通與管理,甚至全球化下競爭力的衝擊。我們都當了解局勢,順應潮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我們跟得上這股變動,那想必台灣不只在科技上有成長,在經濟、教育上更是可想而知。

------------------------------------------------------------------------------------
四、雨過天青
* 混成式學習
伴隨網路時代的演變,對於學習的型態也有所改變。在第一章說到網路web 2.0 不同於前一階段,學習更為倚賴科技數位的使用。與傳統的面對面的學習演變成為混成式的學習。
混成式學習的定義為: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combine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computer-mediated instruction.〞
引用義斌的翻譯為:結合面授與以電腦為平台的教學方式。﹝引自義斌﹞
在「Introduction to blended learning」的閱讀中,介紹了混成式學習系統的架構,並且以五個問題作觀念的介紹:
什麼是混成式學習?﹝What is blended learning?﹞
為什麼需要/採用混成的方式?﹝Why blend?﹞
現今存在何種混成模式?﹝What current blended learning models exist?﹞
發展混成時需要面對的議題與挑戰?﹝What issues and challenges are faced when blending?﹞
混成式學習系統的未來趨勢?﹝What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blended learningsystems?﹞

經過這幾些介紹,了解到傳統面對面的教學雖然還是主流,但卻隨著網路的發達而慢慢演進,結合使用了fully online、video、hybrid、video conference及personal website等等,教學的方法更為多樣,且使用的媒材與情境更是不斷創新。

混成式學習常在企業、補教界廣為施行,其效果有三:
﹝1﹞ 改善的教學方法 ﹝improved pedagogy﹞將學習的焦點轉移至學習者身上,由學習者主動探索吸收知識。
﹝2﹞ 更多可及性與靈活性 ﹝increased access and flexibility﹞教學法、教學媒介與教材、教學形式的結合讓學習更具靈活性,且更具效果。
﹝3﹞ 增加的成本效益 ﹝increased cost-effectiveness﹞學習者可進行自我數位學習,減少企業培訓負擔。

而如今,混成式學習已經逐漸對校園的學習蔓延觸角,在許多的大學都可以接觸到以混成式學習為主軸的學習情境。如文獻所敘述,混成式學習不僅在經費上有良好的控制,且對學習成效有更佳的效果。

西門子公司在進行全球會計系統的更新時,面臨全球近10000名財務人員的培訓,後來以模擬訓練為主結合網路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成為最佳解決方案。﹝引自耀德﹞

未來硬體方面﹝視訊的流暢度、畫面的品質...等等﹞都會讓我們覺得實體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加上IPV6的建置與推廣,使我們有更多IP可以運用在各式各樣的數位產品,每個設備都有其獨特IP,免除許多設定上的困難,只要輸入其IP即可連線溝通、控制。這樣未來我們上課雖在不同地方,但感覺依然是面對面的感覺唷!﹝引自佩貞﹞
因此,可以想像以後在硬體建置更完善後,技術的提升,可以上學習不再只是限定空間、時間,更可以將影像形成虛擬化,讓網路文字、圖像的接觸更為互動。

* 自我學習/時間管理
在學習的角度上來看,除了學校、教師、教材之外,更重要的莫過於使用者在學習上的變化。時間的管理與自我學習的動力變得格外重要。

Jennie 談到花很時間在閱讀上,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不是單向的教師教導;學生學習,而是學生自己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知識,有疑問再詢問老師,是學生主動發掘問題,主動學習。

時間管理尤其重要,這次課程中有幾次非同步教學,同學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資料,並提出議題和同學討論,如果沒有將時間掌控好而沒有閱讀及參與討論,就會夫去學習的機會點。﹝引自博忠﹞
可知,學習的主權落在學生的身上。若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則牽涉學習階段上的限制。此訪談發生在國外,而對於國外的實施情形也可由以下得知。

美國學生從小就習慣上網找資料,所以從小大家已經是上網學習為生活本身的一部份,如過說有困難的話還是在自我學習及時間管理上,我想這就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民族性的差異,所以常常也會跟國外的朋友聊到,其實國內跟國外學生最大的差異,就是獨立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由老師提供資料,所以往往到高等教育之後,會比較落後國外的教育水準。﹝引自耀德﹞

美國的授課方式與台灣我覺得有個地方差異大,美國的教師似乎已經相當習慣運用一些科技的產物來進行教學,就是把大部分的課程以網路或是多媒體的方式來傳授,即便是功課,也可以透過mail的方式或是網站的功能進行繳交,而台灣多數的教師,還是希望把個人網站或是網路平台作為一個輔助的器材。﹝引自耀德﹞
看得出相對於國外,國內在學生學習上的習慣似乎沒有太大的信心。模式由單向的接受改變為自主學習的模式還得經過一段的努力。

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在台灣似乎要到升上大學以後才會逐漸發生,美國似乎也是如此,如果一下子要全然自主學習,學生的不適應是可預見的。﹝引自義斌﹞
除了時間運用的重要性外,要實行線上教學還得面對行政執行、教師意願、家長經費、學校設備問題等等。

行政不敢做、也沒有經費建置系統,老師沒技術也沒意願,會反彈,家長買不起電腦設備,只有學生沒意見,老師教,學生當然就學,只是學習意願能否持續也是待觀察的重點。目前能做的,只運用到資訊融入課程的地步,就連大學實施都有困難了,小學真要實施線上課程,當然還有一段漫漫長路。﹝引自義斌﹞
混成式學習所帶入的觀念,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可知若要在國內推展,勢必需要一番精心的計畫,才能將1+1>3的本質發揮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混成式的學習,除了自主學習的學生外,多元性的媒材、環境外,更重要的當然也是教師的準備活動。

任何一所學校能確實有效的執行數位學習,一定要有專門的團隊來協助老師及學生進行教學與學習,在這裡提到團隊會協助老師將課程數位化,為的是讓數位學習平台不單只是老師上傳講義的地方,因此要重新設計文字、音響、圖像等教材,並且能讓學生在數位課程中能能彼此互動良好,就必須要有一套有趣的教學設計。﹝引自雅琇﹞
擁有新科技的觀念,得搭配能腳踏實地的教學準備,才能上整個學習過程順暢。因此,並非透過設備、網路、多媒體的自我學習就稱得上是混成式學習。得有專業的團隊將課程數位化,教師熟析操作與教學設計,才能在缺少人情的情境下增加互動。

與我們的課程相對應,感覺我們比較像那堂因為老師受傷而改採用的vedio
conference的課,jennie提到透過線上面對面的課程,一開始較難以適應。﹝引自雅琇﹞

老師提到下課了學生也都不見了,其實傳統教室的學習也差不多吧,而且老師沒有學生的電子郵件,也不會在下課後去看學生的部落格還留言,時間到了就去上課,下課就走了,交報告的時候再出現,考試的時候一定全員到齊,我倒覺得不是我們不見了,可能是學習過程沒有遇到什麼大的問題,所以不會找老師。﹝引自雅琇﹞
學習需要經由相互合作、討論。因此,在面對混成式學習的情境下,除了個人的自我學習外,分組的活動也是少不了的重點。面對這門課,實驗性的採用了混成式學習中的vedio conference 模式。每個人在面對這堂課時,都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沒見過混成式教學的世面。
整個課程中,讓我有點感到困擾的就是:網站好多!網路學園、個人Blog﹝共9個﹞、Wiki教室、討論版,共有12個網站要時常流連,要用到的軟體有RSS閱覽軟體、網頁瀏覽器、Email收發軟體﹝或WebMail方式﹞,說真的不是很方便。﹝引自義斌﹞

面對鏡頭上課,仍有些不習慣,老師拋問題時,會以點頭、搖頭的方式取代口語的回應,接觸新老師時仍有些靦腆。﹝引自雅琇﹞
遠距教學是個有趣的東西,同學們發言比一般課程踴躍許多。或許人數比一般課程人數稍微少一點,或許是老師更平易近人一點,也或許是同學在家中的位子上面對Webcam少了幾分羞澀。﹝引自耀德﹞
* 歸納
在體會之後,終於能深刻的了解經由網路的學習,並非只是顯示科技的進步,更要增加的是自己進步的部份。引用Grace Lin所張貼的文章: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我想,不只讀書而已,只要是學習,都應該把握此觀點,讓學習能在生活中顯得有趣。

對於時間管理與自我學習的議題眾多,讀者可參閱義斌的摘要

------------------------------------------------------------------------------------
五、前仆後繼
科技的改變影響得範圍廣大,小至個人,大至整個世界,當然其中包括了許多的團體、企業、社會及國家。因此,如何在科技的洪流下屹立不搖,順其自然,是需要整個生命體一起努力的。

『一』是什麼呢?可以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夢想,一段經驗...”One” could be anything!
只要計畫的中心思想是正確的,這些問題遲早會被克服,重要的是必須去施行。如果要等到所有的其他問題都解決了,然後才回頭來看教育,那是本末倒置。是的,這個計畫是灑下一個願景,鋪製一個未來!

『危機』是在危難中的契機,當有危難時,也是契機出現時。百元電腦也好,世界是平的也罷,重要的是,心有多大,『一』的力量就有多大!﹝引自Grace Lin﹞
「一」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如同,大家都喜歡在數字後面加上許多的零,零越多越開心﹝薪水﹞;但是在零的的前面少了"一",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從自己做起!要輸出希望啊!﹝Thomas L. Friedman﹞
除了從我們本身開啟開頭的「1」之外,我們還需要往後無怨無悔付出的oops社工的〝0〞,MIT與企業合作讓偏遠地區孩童有電腦可以上網的〝0〞,世界經濟重新平衡的〝0〞,以及國與國之間共同透過科技為教育努力的〝0〞。

面對新科技的來臨,許多人充滿困惑、排斥。但是,當我們還處在這樣的情緒當中,世界又往下繼續運轉了;只有把握當下,體悟現在的人,才能開創更為人性、更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