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非常的精采,「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受邀到麻省理工學院演講,內容可分成五個部份:
引言(寫了這本書的契機...)
第一章(我們處在一個世界被夷平的運作中...)
第二章(十個夷平世界的機制...)
第三章(三次機緣巧合的匯流...)
問答互動
作者很快的將厚厚一本書的內容在一個小時內闡述完畢,並不會讓我有蜻蜓點水、不夠深入的感覺,反而覺得意猶未竟,與觀眾的問答部分不僅精彩,也顯示出作者的幽默與想法。
我整理摘要如下:
------------------------------------------------------------------------------------
作者在引言中提到撰寫出「The World is Flat」是一連串意外過程的結果。原本作者是專欄作家,寫的內容包含貿易、科技、金融議題,以及地緣政治和身份衝突等等現象問題。但到了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他為了要了解事情的根源,開始追蹤這些報導,在這個過程中他參與了探索頻道的紀錄片錄製,探索對美國觀感等等的問題。然後突然間美國境內引發了「外包」的議題,團隊為了深入底層的現象,於是前往印度進行訪談。
訪談的過程中,作者有如當頭棒喝,發現原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故事中,發生了重大的事件。「全世界的經濟舞台正在被夷平」Infosys的總裁Nandan Nilekani對作者說了這句震撼的話。於是,作者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
------------------------------------------------------------------------------------
第一章:「當你沈睡時」
他以哥倫布尋找印度的例子作為開端,說明他也如同哥倫布進行一趟旅程,不過卻是往東飛行。在這過程中,他獲得了一個「世界是平的」的結論。他以精通日語的中國人從大連處理日本跨國大企業的後端管理、猶他州鹽湖城的退休人員和家庭主婦使用在家客服系統訂機票及麥當勞的得來速點餐機制來說明世界的確越來越平,而且是默默的進行著,眾人都被矇在其中。
作者認為全球化經過三個階段,將世界的觀點與角度從大尺寸變成小尺寸。分別是以國家活動去產生的世界貿易化、為了市場及勞動力的跨國企業、由個人和小團體打破時間、空間所共同參與的網路世界來說明網路的無遠弗屆,已經造成世界愈趨平坦的現象。
------------------------------------------------------------------------------------
第二章:「十天夷平全世界」
作者說明了十種夷平世界的科技、力量和發明,前三個機制創造了一個合作模式的平台。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隱含著世界是同一個領域的觀點;1995年8月9日Netscape股票上市,來自不同各地的人可以使用網路彼此聯繫,而不再僅供跨平台跨國使用,或是僅是某些公司的資產,伴隨的熱潮則是無孔不入的光纖纜線;90年代中期的軟體革命,突破軟體連結與傳輸協定的限制,產生出來的平台讓人們合作更為緊密。
接下來六個機制屬於這個平台上的新合作方式。外包、境外生產、開放原始碼、供應鍊化、內包、資訊流通化。第十個是活化劑─「無線化、網路語音傳輸和檔案分享」,功能在於將前面六種合作關係提昇成超頻的模式推動;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完全機動的運作。
------------------------------------------------------------------------------------
第三章:「三次機緣巧合的匯流」
2000年時,十個機制匯流出第一股力量,創造了網路連結的全球平台,不論時間、距離、地形,甚至語言,讓各種模式的工作和知識得以分享與分配。這也就是作者所謂「世界是平的」的意義。從這個平台中,可以解釋許多現象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使用,每個人都改變了商業習慣、學習習慣,除了本身垂直的方式價值結構外,也以平行的方式與其它人連結。平台已經被創造出來在那邊等著,唯有改變原先的習慣模式,才能在新的領域中跟上趨勢。
印度、中國和前蘇聯三大經濟體的開放。平台的模式裡除了合作關係外,還有競爭的成分。當所有人都能隨時隨地連上網路時,原先保持優越局勢的強國不再領先。十個夷平機制讓每個國家、每個使用者,都變成站在同樣的起跑點與其他人競爭。
然而,發生了三個巨大的事件─「911事件、安隆事件和網路泡沫化」,風暴遮蔽了雙眼,因此看不見仍在進行的全球化改變。全球化以超頻的方式將世界越趨平坦。
------------------------------------------------------------------------------------
從第三章也點出了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在這天翻地覆的世界中,把真相告訴給孩子。現在只不過處於IT革命的暖身階段的尾聲,接下來,即將是這一連串的全球化所產生的新革命。
------------------------------------------------------------------------------------
問答
Q:像是非洲的一樣國家,如何使用這套系統來解釋?
A:這個世界並不是平的,並不夠平。有四種社群需要特別的照顧,才能讓她們在這樣的洪流中獲得新生命,否則有可能會讓他們的世界回到過去。像非洲這種低度發展國家,針對他們所需要的項目,進行合作互惠的方式,永續發展才能在全球化的世代中受惠。
Q:像是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機構能作什麼?
A:這是個很有力量的平台,提供開放知識能讓全世界的知識庫結合在一起。開放式課程所做的事情正是其中連結的關鍵,將會觸發一連串的創意發想。我們處在一個「寧靜危機」的階段。五十年前,Sputnik的反應,創造了現今的網路;如今,對911的反應及其一切總和將會摧毀這世界開放性、互動性和交流性的基礎。
Q:你說每個能連上網路的人都在平坦的舞台上競爭,但是否有可能其他高度集中的領域有所例外?舉例來說,像是能源的維護、傳輸、提供如果越來越分散,是否會讓個體越來越孤立?
A:以開放式課程為例,目前的確很難單靠下載而沒有第二層的傳遞者而學習。但這是學校、教師和互動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謂的第二層傳遞者所要努力的地方。目前社會的當務之急,是想想如何保證每個想要獲得教育的人都能獲得教育;一個提供穩定和平等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使用。
Q:我的問題是隨著知識越來越普及,除了歐洲之外,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便宜,會不會以後只有美髮這類工作是必須面對面的?
A:隨著全球化,其他國家成為競爭者,追上美國並一起向前。市場不只越來越大,也越複雜,因此還是需要各種不同專長的人。
Q:你要如何讓開放社會安全?
A:「當世界變平時,一切都變成商品;只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想像力。」大家同在這個平坦的世界裡,利用裡面的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些工具,但差別在於如何去賦予工具想像力。因此,如何讓更多人有正面的想像力是重要目標。對作者來說,要從美國開始,「我們應該輸出希望,而不是恐懼。」這會是讓世界繼續轉動的關鍵。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07/4/29 「The World is Flat」-Thomas Friedman 演講摘要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07/4/26 課後心得
今天的上課遇到了些無可避免狀況,
因此採取了使用msn多人通話的方式進行上課。
挺新鮮的!
這種上課方式立即在論壇中引起話題,如下
Q.我們這堂課現在這樣進行的方式,到底屬於Full online還是Belanded online ?
那我也稍微提出了些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不管是Full online還是Belanded online兩者都是課程就我們的課程在簡介與設定內容來說我們應該是屬於Belanded online而今天這堂課是個插曲,混合了另一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與媒體。
就完全的線上學習來說,我覺得應該應該要包含影像、文字、聲音都同步同時才稱得上Full online;而今天MSN多人會議的方式,沒有影像、聲音,文字回應順序不順暢,所以我覺得比較可以說是Belanded online。
那其實我覺得這門課都是處在Belanded online的形式在進行,課程裡混合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呈現方式。這其實很令人感到興奮(至少不再是分一分組,報告完,討論完,結束)。我們有分組,也有個人作業,出作業的方式也多樣化,對大家來說應該都是個挑戰。
自己因為私事耽誤了很多時數,是我自己的損失。那同學們在我回到位置上時也給了我不少鼓勵與建議,也真的真的很感謝老師的關心;這麼多支持,我在不努力就真的要打屁股了。
那其實對於作業,有個小小的心得。
老師出的作業都很切合這門課程,且帶來不同樣貌的資料,我覺得像是挖到寶。與同學討論下也覺得其實作業並不艱澀,但卻需要有比較多的時間來進行課後的準備;這點對我來說有些吃力,時間被壓榨得很緊很緊。早上一小時的路程到校,上課、下課改作業,下班一小時的路程回家,回去的時間其實就僅剩下三、四個小時(不想讓肝敗壞:國人幾乎都有肝病,哈)。所以自己也覺得時間怎麼用都不夠。這段期間很感謝大家對我不斷的提醒,老師也給我另外能補上的機會,我很珍惜,很高興又在一起上課了!
Will
因此採取了使用msn多人通話的方式進行上課。
挺新鮮的!
這種上課方式立即在論壇中引起話題,如下
Q.我們這堂課現在這樣進行的方式,到底屬於Full online還是Belanded online ?
那我也稍微提出了些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不管是Full online還是Belanded online兩者都是課程就我們的課程在簡介與設定內容來說我們應該是屬於Belanded online而今天這堂課是個插曲,混合了另一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與媒體。
就完全的線上學習來說,我覺得應該應該要包含影像、文字、聲音都同步同時才稱得上Full online;而今天MSN多人會議的方式,沒有影像、聲音,文字回應順序不順暢,所以我覺得比較可以說是Belanded online。
那其實我覺得這門課都是處在Belanded online的形式在進行,課程裡混合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呈現方式。這其實很令人感到興奮(至少不再是分一分組,報告完,討論完,結束)。我們有分組,也有個人作業,出作業的方式也多樣化,對大家來說應該都是個挑戰。
自己因為私事耽誤了很多時數,是我自己的損失。那同學們在我回到位置上時也給了我不少鼓勵與建議,也真的真的很感謝老師的關心;這麼多支持,我在不努力就真的要打屁股了。
那其實對於作業,有個小小的心得。
老師出的作業都很切合這門課程,且帶來不同樣貌的資料,我覺得像是挖到寶。與同學討論下也覺得其實作業並不艱澀,但卻需要有比較多的時間來進行課後的準備;這點對我來說有些吃力,時間被壓榨得很緊很緊。早上一小時的路程到校,上課、下課改作業,下班一小時的路程回家,回去的時間其實就僅剩下三、四個小時(不想讓肝敗壞:國人幾乎都有肝病,哈)。所以自己也覺得時間怎麼用都不夠。這段期間很感謝大家對我不斷的提醒,老師也給我另外能補上的機會,我很珍惜,很高興又在一起上課了!
Will
2007/4/24 「Did you know ?」影片觀後感想
乍看這段影片,覺得非常的震撼裡面有許多的資訊是我所不知道的,而這些資訊也不斷的再產生在變化
質變的確會導致量變。而在人口眾多的華人中,推動知識的分享與推動更是容易。
我覺得裡面很多話都令人不之所措與感嘆,我們所教導給予學生的知識每三年就會更新一次;所教導的內容是為了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與科技。資訊真的太快速了。
但其實對於這,隱約在心中有感覺。
以前初學電腦時,什麼都不懂,學個軟體就要買本書。可是過了一年,甚至幾個月就會更新軟體版本。軟體不斷的出新,漸漸覺得買書是等到有需要才買。現在懂了電腦,對於配備的要求越來越感興趣,買了一款功能強大的顯示卡、SDR的記憶體,自喜掌握最新資訊;卻沒想到過了一、二年又出了新的格式。
在目前這個充斥的媒體資訊的時代裡,透過介面、網路就可以獲得無限的知識。使我聯想到YAHOO奇摩知識的廣告:「他是被勒死的,因為他不知道毛衣不能烘乾...」以前小時候有問題,老師總是教導學生回家上圖書館查資料、查百科全書、問大人;現在可不同了,我上課請學生回去查資料,學生直覺反應就是網路。
我為知識的流通感到高興,因為我自己也從網路上受惠不少。可是卻也覺得透過介面、軟體的知識少了人情味。
看完OOPS的簡介,「目的就是要打破語言障礙...」我覺得能打破語言的隔閡而獲得多元色彩的文化背景下的知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若是能透過這樣的介面來獲得知識,加上國內發展認證機制,那就大可不必遠赴國外留學。
我覺得這是非常強大的影響。曾經在新聞看到美國也正流行將孩子送去補習華語。這代表著語言正是華人最大的武器;華人分布的趨勢如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43&no=943&level=B所顯示,再再表示使用華語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那麼隨著華語的使用,知識會帶領華人世界國家成為另一個強國。所以我覺得OOPS如了在分享知識的管道外,也隱約像是一種手腕,散發征服世界的氣味。
回正題: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依照我國教育的目的,指在培養優秀人才、減少文盲的存在、提升人民的知識水平、讓社會國家穩定的向上發展。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地是為了讓國家的國力更為強盛。
如同曾經聽過某個專家講過,一個國家的強弱除了看武力外,還包括教育與交通。
教育的程度影響國家的社會階層、經濟分布。所以若要說教育目的是什麼?國家意識來說就是為了國家。另外,以教育的內涵來說,我認為教育是要教導知識,使其能實用,並且透過教育引導正途,回饋社會、處處幫助人。
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我從師院開始,體驗到時代的變遷,其實老師已經不是「專門」傳道、授業、解惑,以前的學習,猶如古代的武功一樣,各門各派都是一宗傳下來。學生學習到的都是老師「只」會的。可是,老師已經進而成為一種「引導、輔助」的角色。
現在我在學校,下了課學生會跑來旁邊問東問西,考東考西的。問他怎麼知道的,全都說在網路上看的。所以,我覺得在這樣資訊爆炸性發展的時代下,老師的除了原本既存的傳道、授業、解惑外,更多了要如何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資訊,如何分辨其中實用的價值。
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憶起小時候求學階段若犯了錯、偏了軌,家人總是赫斥著對我說:「你現在是學生,就該盡學生的本分、責任。」─讀書為上策。
以前所接觸到的知識都是從書本,現在的知識隨便奇摩找都可以解決。所以我認為學生的責任不只在學校裡認真的讀書求學,在資訊充斥的環境下,學生還可以將知識做個分享。這雖不是規範內的義務,但我認為知識的分享是甜美的。若像古代的蓋世武功一樣,僅傳一脈,那慢慢的就消失了。而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判斷後在網路上分享,能將知識更具有多樣性的色彩。
質變的確會導致量變。而在人口眾多的華人中,推動知識的分享與推動更是容易。
我覺得裡面很多話都令人不之所措與感嘆,我們所教導給予學生的知識每三年就會更新一次;所教導的內容是為了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與科技。資訊真的太快速了。
但其實對於這,隱約在心中有感覺。
以前初學電腦時,什麼都不懂,學個軟體就要買本書。可是過了一年,甚至幾個月就會更新軟體版本。軟體不斷的出新,漸漸覺得買書是等到有需要才買。現在懂了電腦,對於配備的要求越來越感興趣,買了一款功能強大的顯示卡、SDR的記憶體,自喜掌握最新資訊;卻沒想到過了一、二年又出了新的格式。
在目前這個充斥的媒體資訊的時代裡,透過介面、網路就可以獲得無限的知識。使我聯想到YAHOO奇摩知識的廣告:「他是被勒死的,因為他不知道毛衣不能烘乾...」以前小時候有問題,老師總是教導學生回家上圖書館查資料、查百科全書、問大人;現在可不同了,我上課請學生回去查資料,學生直覺反應就是網路。
我為知識的流通感到高興,因為我自己也從網路上受惠不少。可是卻也覺得透過介面、軟體的知識少了人情味。
看完OOPS的簡介,「目的就是要打破語言障礙...」我覺得能打破語言的隔閡而獲得多元色彩的文化背景下的知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若是能透過這樣的介面來獲得知識,加上國內發展認證機制,那就大可不必遠赴國外留學。
我覺得這是非常強大的影響。曾經在新聞看到美國也正流行將孩子送去補習華語。這代表著語言正是華人最大的武器;華人分布的趨勢如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43&no=943&level=B所顯示,再再表示使用華語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那麼隨著華語的使用,知識會帶領華人世界國家成為另一個強國。所以我覺得OOPS如了在分享知識的管道外,也隱約像是一種手腕,散發征服世界的氣味。
回正題: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依照我國教育的目的,指在培養優秀人才、減少文盲的存在、提升人民的知識水平、讓社會國家穩定的向上發展。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地是為了讓國家的國力更為強盛。
如同曾經聽過某個專家講過,一個國家的強弱除了看武力外,還包括教育與交通。
教育的程度影響國家的社會階層、經濟分布。所以若要說教育目的是什麼?國家意識來說就是為了國家。另外,以教育的內涵來說,我認為教育是要教導知識,使其能實用,並且透過教育引導正途,回饋社會、處處幫助人。
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我從師院開始,體驗到時代的變遷,其實老師已經不是「專門」傳道、授業、解惑,以前的學習,猶如古代的武功一樣,各門各派都是一宗傳下來。學生學習到的都是老師「只」會的。可是,老師已經進而成為一種「引導、輔助」的角色。
現在我在學校,下了課學生會跑來旁邊問東問西,考東考西的。問他怎麼知道的,全都說在網路上看的。所以,我覺得在這樣資訊爆炸性發展的時代下,老師的除了原本既存的傳道、授業、解惑外,更多了要如何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資訊,如何分辨其中實用的價值。
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憶起小時候求學階段若犯了錯、偏了軌,家人總是赫斥著對我說:「你現在是學生,就該盡學生的本分、責任。」─讀書為上策。
以前所接觸到的知識都是從書本,現在的知識隨便奇摩找都可以解決。所以我認為學生的責任不只在學校裡認真的讀書求學,在資訊充斥的環境下,學生還可以將知識做個分享。這雖不是規範內的義務,但我認為知識的分享是甜美的。若像古代的蓋世武功一樣,僅傳一脈,那慢慢的就消失了。而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判斷後在網路上分享,能將知識更具有多樣性的色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