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2007/5/10 及 5/17 課後心得

今天(5/10)是我們報告「世界是平的」的報告。首先,很感謝義斌學長的主持,讓整個流程及議題能順利完成。那也在整個討論中,聽到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及回應。

那麼,在wiki中也隨後補充對其他人提出的議題的想法,整理如下:
------------------------------------------------------------------------------------
當世界被剷平的同時,『語言』是否會造成無形的世界圍籬呢?世界各國的語言、民族風情、想法、觀念...等等,是否也會被推土機鏟平呢?
我認為講者定義的「平」,意思應該如同交通建設一樣;以台灣錯綜複雜的丘陵、盆地、高地來說,在建設火車的運輸軌道時,就是將碰到的阻礙盡量剷平,讓交通運輸的效率更好;當然無法移開或剷平的只得繞道。那麼,我以我這樣的認知去了解所謂「平」的世界,其實是說明隨著世界的成長、改變,這些高高低低不平的現象,包括經濟、科技、教育...等,愈趨於更有效率。(當然,講者提到世界不全是平,而是不夠平) 所以,回到題目,語言會否是個圍籬?我認為並不會,因為語言是個工具。以oops開放式課程來說,開放的課程是它的精神,所要進行的是將課程透過科技更為流通、分享。那麼,語言怎麼會成為圍籬將本土的課程圍住,而拒絕外面四通八達的各國課程呢?課程的分享已經是個既成的模式,那語言是沒法造成阻礙的。語言只是比較難穿破的網,並不代表沒法突破。同樣的,關於民族風情、想法、觀念...等,也一樣是不會被剷平,以我認為的「平」,並非要將本土的根給消除,而是透過新機制、新模式來達成更有效率的資訊獲取。

------------------------------------------------------------------------------------
我們該如何教育及培養我們的孩子們想像力及創造力呢?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需求而自己拼湊或創造出新的東西出來;如同最近一直很困擾新居的大門樣式,會異想天開想要有與眾不同的門面,最後看了型錄就東拼西湊的把成品決定。我舉這樣的例子是想說明:創造力一直都存在在每個人腦中,缺的是,是不是有配合的環境與資訊來滿足創造。所以,創造力真的是用培養的。提供能滿足孩童創造力的環境,補給能豐富孩童創造力的資訊才是要針對的方向。那麼,現在科技的新模式不正是鋪著這條路等著我們走嗎?

補充:今天(5/21)在進行藝術課程時,小朋友煩惱不知怎麼設定主題,有些就觀看旁邊的同學,依樣畫葫蘆的模仿複製一番。有些人會鼓譟著取笑說「偷學、偷抄」為了鼓勵他們,我用一貫的口氣說:「那很好啊,從模仿開始,然後自己再稍加變化,就不一樣啦。」這時,脫口說了:「創造力是人家偷不走的。」所以,藉這個例子,我想補充的是,創造力一直不間斷的產生,在科技的波動中,我們要順勢引發更多的創造力跑出來。

------------------------------------------------------------------------------------
很多資訊(便利)都被錯用了,例如:詐騙電話、或75%的垃圾郵件,讓人們浪費很多時間處理問題。
引用在「2007/5/8 「The World is Flat」-Thomas Friedman 影片觀後感想」中所說: 這個新模式的啟動下,新科技、概念的發展如同阿姆斯壯踏上月球一般令人興奮,但卻也是隱藏危機,令人憂心匆匆。但如同前一次提到的:尿不準怎可怪馬桶歪呢?就像我也常和孩子提到:走在馬路上要小心,不然不小心就容易被車撞。但這不代表我們不上街就沒事。重點是要「小心」。所以,雖然有很多的資訊被錯誤的使用了,但卻也有很多的防護機制產生來對抗。大自然法則:一物剋一物。現在應該思考的是,科技走在尖端,如何發展新的訓練、教育、制度跟上,讓模式得以依循,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才是。最後,我欣賞Thomas Friedman在演講中所說:「我們應該輸出希望,而不是恐懼。」

------------------------------------------------------------------------------------
認為世界是不會變平的,因為"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而且有些國家身體質就不好,有先天的缺陷這就像大都會裡永遠都會有行乞者一樣。
當然,自然有一套規律在進行著,我同意"適者生存,物競天擇"。但,我的觀點是,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發展,"天"已經不再是主導者,或只是唯一的結果了。適者生存還是適用,但人類的快速發展,彼此的競爭上已經不再由"天"來決定,而是"人"跟著環境在交互影響了。 學長提到:大都會裡永遠都會有行乞者。的確是如此,但就正如「百元美金電腦」的目標一樣,這一切都是想要乘著這個新模式,達成一個夢想。套句周星馳電影裡的台詞─「如果百姓安居樂業,誰會願意當乞丐。」如果整個世界都往好的方向,都能豐衣足食,那麼也就不會看到都市中的行乞者了。(我天真的理想...)


------------------------------------------------------------------------------------
對於這兩次的報告方式,也因為在其他人BLOG中所提的建構式教學,我自己對這方面也有些見解。

建構式的教學在前幾年開始推動流行,並且大量運用在九年一貫國民教育中,尤其在數學領域上最為人知曉。建構包含了知識和學習兩個模式;從單方向的被動吸收、接受,轉為主動的組織建構;由經驗的累積達成認知;在社會中與人建立出來的。就在91年快要畢業時,這樣新式的教學法廣為流行,專家學者各說其好處,與傳統的教學法進行比較,然後大量運用。
其實對於這樣的方法,經過了六、七年了,建構的聲音似乎沒有先前來得大聲(也許失去熱度,或愈趨於穩定)。數學九九乘法的爭議最令我印象深刻;當建構推出時,專家學者紛紛倡導勿背誦九九乘法,應該以建構的方式進行推理計算。如今,在背誦九九乘法又是一項教學重點,甚至校長、督學還會不定時抽測小朋友。這樣的事情,讓在職場的我感覺是:「搞什麼鬼啊!」搖擺的教育政策讓教師戰戰兢兢,對於教學如履薄冰,腳下踩的非常虛。

而今,我對於建構的教學有自己的觀點。教學中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而建構教學比較適用在教學過程中的的前半部,以引導的方式,在討論中,拼湊出全面的認知。就如同九九乘法一樣,在教導概念時得一步一步的引導過程,讓小朋友感受數學的規律與原則。了解以後,則進行背誦,始之成為一種技巧,讓此運用得更為順暢,減少計算時多餘的思考。所以,在職場上,我以建構作為教學的開頭,在概念了解後,還是要進行技巧的培養。
我覺得不是將教學法完全轉為建構方式才是對的。當一種新的教學法被提倡了,經過驗證發現的確是有效的,那麼我們採取來幫助學生學習是一個好策略,但將整個教學方向都導成"只有"建構方式才是對的,那我就不以為然。畢竟,有時候,有些知識得由教師單方向的教導及引導才比較能達成學習目標。

對於這門課,說實在真是一種學習的新嘗試。我覺得這種遠距教學的課程非得用這樣討論建構的方式作為基礎。如同上週所講到的,對於每週所規定的作業,看報告、看影片、聽講座,然後從中提出議題,然後大家討論出多種面向的回答,進一步想拼湊出完整的認知。但有時候卻會覺得,到底討論出來的會不會僅僅只是在這堂課中,由這群人所構出的認知的片段?跳出這個範圍後,我們所謂建構出的認知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可能連核心都沾不到邊。
能在這堂課中接觸很多科技的新概念及趨勢,我覺得很慶幸,也很佩服老師。因為老師的確有許多辦法,總可以提出極為豐富的資料,讓我們討論並嘗試建構出一些主軸。這樣的教學法,我抱持肯定。因為畢竟遠距的教學,如果只是聽著老師不斷的灌溉教學,那也是會使人感到無聊。而採取這樣彼此讀了資料後,在課堂中提出議題,進行討論,很有共同學習的精神。只是,有時候覺得好像少了些「答案」;也同許多人的BLOG也都寫到,傳統的教學教出正確答案,而建構的教學,在這節課中,提供的是什麼?能實實在在從老師的寶中挖到的又是什麼?

每年放暑假前,孩子們總是會問我要不要繼續帶他們到更上一個年級,甚至會懇求能繼續相處。感動之餘,除了安撫他們之外,我也總會回答:每個老師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你們要能去挖掘到每個老師的秘寶。

那,老師,我距離你的寶藏還有多遠?

補充:剛剛與他人談論這樣的課程,又更釐清了一些。老師提供的是一個平台,大家都以建構的方式拼出這個階段裡的「新認知」,也許在下個階段(之後的課程、下個世代、下個世紀...)後,又融入新的概念及約定俗成的想法,產生更新的認知。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這是一個找尋知識途徑的新趨勢,在如同web 2.0的平台裡,認知趨向不斷保留在當時的空間、時間下的想法。認知被一層一層的包覆起來,知識愈來愈龐大;而不同於以往由外而內追求核心價值的方向。

2 則留言:

grace 提到...

建構數學這個東西以前聽一個數學教育的同學提過,觀念本身很好,但是搬到台灣,變相而沒有抓到精髓, 這叫東施效顰吧?

所以要施行一樣東西,可能得先了解它吧?建構式的教學也有她的挑戰,比如對學生的評量,老師而言有時候很難評估等,而且很多老師不comfortable,因為將"power"移轉給學生了,同樣的學生也不習慣.不過可以確定的

1. 我沒有寶藏給你挖, 我只有尋寶圖
2. 尋寶探險隊中,我也是一個成員
3. 所謂的"寶"也是各人不同
4. 課程雖必須隨著學期結束,但尋寶探險必須繼續進行, 而你的探險隊會有不同的成員,不同的尋寶圖, 不同的"寶"

但是也要澄清一點,建構數學老師也有責任的(不是放牛吃草,大家高興就好),也就是適時的給予回饋等

高偉堯 提到...

嗯,看完也覺得很有道理!
也可能是我的職場屬國小領域,我總是要求小朋友學習老師能給的東西,而不是教科書中的內容。雖然小朋友喜歡探險,但卻不會在學習領域上與成員互相尋寶。所以,我可能還是有點陷上傳統的教學上,還不是真建構,只是改個方向讓學生從我這邊拿東西,而忘了培養他們以網狀的方式從同儕間學習。
很高興又釐清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