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07/4/29 「The World is Flat」-Thomas Friedman 演講摘要

這段影片非常的精采,「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受邀到麻省理工學院演講,內容可分成五個部份:

引言(寫了這本書的契機...)
第一章(我們處在一個世界被夷平的運作中...)
第二章(十個夷平世界的機制...)
第三章(三次機緣巧合的匯流...)
問答互動

作者很快的將厚厚一本書的內容在一個小時內闡述完畢,並不會讓我有蜻蜓點水、不夠深入的感覺,反而覺得意猶未竟,與觀眾的問答部分不僅精彩,也顯示出作者的幽默與想法。

我整理摘要如下:
------------------------------------------------------------------------------------

作者在引言中提到撰寫出「The World is Flat」是一連串意外過程的結果。原本作者是專欄作家,寫的內容包含貿易、科技、金融議題,以及地緣政治和身份衝突等等現象問題。但到了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他為了要了解事情的根源,開始追蹤這些報導,在這個過程中他參與了探索頻道的紀錄片錄製,探索對美國觀感等等的問題。然後突然間美國境內引發了「外包」的議題,團隊為了深入底層的現象,於是前往印度進行訪談。

訪談的過程中,作者有如當頭棒喝,發現原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故事中,發生了重大的事件。「全世界的經濟舞台正在被夷平」Infosys的總裁Nandan Nilekani對作者說了這句震撼的話。於是,作者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

------------------------------------------------------------------------------------

第一章:「當你沈睡時」
他以哥倫布尋找印度的例子作為開端,說明他也如同哥倫布進行一趟旅程,不過卻是往東飛行。在這過程中,他獲得了一個「世界是平的」的結論。他以精通日語的中國人從大連處理日本跨國大企業的後端管理、猶他州鹽湖城的退休人員和家庭主婦使用在家客服系統訂機票及麥當勞的得來速點餐機制來說明世界的確越來越平,而且是默默的進行著,眾人都被矇在其中。

作者認為全球化經過三個階段,將世界的觀點與角度從大尺寸變成小尺寸。分別是以國家活動去產生的世界貿易化、為了市場及勞動力的跨國企業、由個人和小團體打破時間、空間所共同參與的網路世界來說明網路的無遠弗屆,已經造成世界愈趨平坦的現象。

------------------------------------------------------------------------------------

第二章:「十天夷平全世界」
作者說明了十種夷平世界的科技、力量和發明,前三個機制創造了一個合作模式的平台。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隱含著世界是同一個領域的觀點;1995年8月9日Netscape股票上市,來自不同各地的人可以使用網路彼此聯繫,而不再僅供跨平台跨國使用,或是僅是某些公司的資產,伴隨的熱潮則是無孔不入的光纖纜線;90年代中期的軟體革命,突破軟體連結與傳輸協定的限制,產生出來的平台讓人們合作更為緊密。

接下來六個機制屬於這個平台上的新合作方式。外包、境外生產、開放原始碼、供應鍊化、內包、資訊流通化。第十個是活化劑─「無線化、網路語音傳輸和檔案分享」,功能在於將前面六種合作關係提昇成超頻的模式推動;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完全機動的運作。

------------------------------------------------------------------------------------

第三章:「三次機緣巧合的匯流」
2000年時,十個機制匯流出第一股力量,創造了網路連結的全球平台,不論時間、距離、地形,甚至語言,讓各種模式的工作和知識得以分享與分配。這也就是作者所謂「世界是平的」的意義。從這個平台中,可以解釋許多現象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使用,每個人都改變了商業習慣、學習習慣,除了本身垂直的方式價值結構外,也以平行的方式與其它人連結。平台已經被創造出來在那邊等著,唯有改變原先的習慣模式,才能在新的領域中跟上趨勢。

印度、中國和前蘇聯三大經濟體的開放。平台的模式裡除了合作關係外,還有競爭的成分。當所有人都能隨時隨地連上網路時,原先保持優越局勢的強國不再領先。十個夷平機制讓每個國家、每個使用者,都變成站在同樣的起跑點與其他人競爭。

然而,發生了三個巨大的事件─「911事件、安隆事件和網路泡沫化」,風暴遮蔽了雙眼,因此看不見仍在進行的全球化改變。全球化以超頻的方式將世界越趨平坦。

------------------------------------------------------------------------------------

從第三章也點出了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在這天翻地覆的世界中,把真相告訴給孩子。現在只不過處於IT革命的暖身階段的尾聲,接下來,即將是這一連串的全球化所產生的新革命。

------------------------------------------------------------------------------------

問答
Q:像是非洲的一樣國家,如何使用這套系統來解釋?
A:這個世界並不是平的,並不夠平。有四種社群需要特別的照顧,才能讓她們在這樣的洪流中獲得新生命,否則有可能會讓他們的世界回到過去。像非洲這種低度發展國家,針對他們所需要的項目,進行合作互惠的方式,永續發展才能在全球化的世代中受惠。

Q:像是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機構能作什麼?
A:這是個很有力量的平台,提供開放知識能讓全世界的知識庫結合在一起。開放式課程所做的事情正是其中連結的關鍵,將會觸發一連串的創意發想。我們處在一個「寧靜危機」的階段。五十年前,Sputnik的反應,創造了現今的網路;如今,對911的反應及其一切總和將會摧毀這世界開放性、互動性和交流性的基礎。

Q:你說每個能連上網路的人都在平坦的舞台上競爭,但是否有可能其他高度集中的領域有所例外?舉例來說,像是能源的維護、傳輸、提供如果越來越分散,是否會讓個體越來越孤立?
A:以開放式課程為例,目前的確很難單靠下載而沒有第二層的傳遞者而學習。但這是學校、教師和互動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謂的第二層傳遞者所要努力的地方。目前社會的當務之急,是想想如何保證每個想要獲得教育的人都能獲得教育;一個提供穩定和平等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使用。

Q:我的問題是隨著知識越來越普及,除了歐洲之外,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便宜,會不會以後只有美髮這類工作是必須面對面的?
A:隨著全球化,其他國家成為競爭者,追上美國並一起向前。市場不只越來越大,也越複雜,因此還是需要各種不同專長的人。

Q:你要如何讓開放社會安全?
A:「當世界變平時,一切都變成商品;只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想像力。」大家同在這個平坦的世界裡,利用裡面的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些工具,但差別在於如何去賦予工具想像力。因此,如何讓更多人有正面的想像力是重要目標。對作者來說,要從美國開始,「我們應該輸出希望,而不是恐懼。」這會是讓世界繼續轉動的關鍵。

以上摘要彙整演講內容,僅供參考!

2 則留言:

grace 提到...

謝謝偉堯

但是大家還是應該自己聽演講哦!

這本書有十三章, 演講只focus在前三章, 而前三章也是一般人較為熟悉的內容, 但Q&A中他的回答有一些是從後面的章節出來的

e.g. Conclusion: Imagination (第十三章)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我很喜歡(英文版)最後一頁(p.469)的兩段話
"On such a flat earth,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 you can have is creative imagination-the ability to be the first on your block to figure out how all these enabling tools can be put together in new and exciting ways to create products, communities, opportunities, and profits."

"[we are] the generation that wakes up each morning and not only imagines that things can be better but also acts on that imagination every day"

高偉堯 提到...

這摘要一方面也是提供自己以後能做個回顧,那其實大家真的要看看這個演講。講者講得好、譯者也翻譯得清楚。
畢竟自己觀看才能收獲更多,激起更多議題。

原來後面還有更精采的,看來是本值得買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