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2007/5/22 OOPS!

緣起:
Grace老師給了我們OOPS相關聯結,開啟了我們與OOPS之間奇妙的關係。
OOPS 簡介一 影片長度為 3:23。
OOPS 簡介二 影片長度為 3:23。
OOPS簡介--把夢做大,用力實踐的朱學恒
瀏覽中文開放式課程計畫 (OOPS) 的網頁與計畫 討論版。OOPS 中国内地活动的官方新闻发布平台

------------------------------------------------------------------------------------
What is OOPS?
OOPS: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開放式課程計畫,是奇幻基金會所執行的一項龐大計畫,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新理念,讓更多人可以分享知識。(http://www.myOOPS.org/twocw/)簡單的說,透過網站架設、平台介面,將各區各校系所開設的課程內容,利用所有可能利用之社會善意與資源廣泛分享,提供給所有學習者,甚至更有來自各專業領域的加入分享。為了避免語言隔閡而產生知識的誤解與落差,有一群熱血義工便自願擔綱起翻譯、校對的角色。透過OOPS的簡單概念,連結世界各地的知識也連結世界各地的風俗文化,朝向世界地球村邁進。

------------------------------------------------------------------------------------
直觀:
針對OOPS,有許多的議題及觀點值得討論。在接觸這個觀念時,大家都抱持著贊同的態度來欣賞這計畫。

個人很欣賞這樣的想法與計畫,就如同開放原始碼社群與百元電腦、維基百科一樣,真正「世界地球村」的推動者,一群「天下為公」的實踐家。目前我也慢慢踏進這一個領域,不僅自己學校的網頁系統享受了開原碼的好處,學位論文也是朝著推動自由軟體的方向進行。知識的分享,對人類整體而言是絕對有利。以發明來說,很多東西都是靈光一現的產物,而靈光一現的觸動,常常是站在現有的基石上,如果知識沒有分享,靈光觸動的機會便會減少,整體來看,知識分享是人類永續經營的必經途徑。(義斌)

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個計畫時,可能聽聽就帶過,因為當時還沒看到實際翻譯的資料,所以不太放在心上,不過當時卻對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耀德)

感覺怎麼會有人這麼好,能替我們這些英文能力不佳,又想獲得更多知識的學習者,提供這麼好的管道!!就像朱's所說的『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作出更正確的選擇。』於是,我更好奇的仔細慢慢的品嚐。(佩貞)

直接聯想到XOOPS(正體中文延伸計劃網站),旨在推廣一開放性的程式語言系統。那我覺得與OOPS的精神雷同,目的都是開放知識、分享知識。我覺得很為之驚艷,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管道去學習國外資訊與知識,那豈不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嗎?省略了坐著飛機到國外留學,去挖人家秘密。其實我認為這個族群是很有意思的,我在自己的BLOG裡寫到:隨著華語的使用,知識會帶領華人世界國家成為另一個強國。所以我覺得OOPS如了在分享知識的管道外,也隱約像是一種手腕,散發征服世界的氣味。當然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嚴重,我是採正面的態度,認為知識傳遞的分享真的很好,因為我自己也從網路上受惠不少。(偉堯)

------------------------------------------------------------------------------------
質疑: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於這項計畫所涵蓋的問題,在課程的發展上,大家提了許多質疑的地方。對於整個課程的運作,翻譯的工程,一直到角色轉變的觀點,都有很豐富的討論。

針對”人”的部份,也就是關於翻譯者的翻譯能力、情緒困擾與抒發等問題。開放式課程的一個重點「自學」,要懂得自己去找資源,更要懂得分享。討論區有許多人對課程翻譯的確實性質疑,當你看到存疑的翻譯時,應持有的態度不是謾罵,而是提出建言與改進的方法,不要過度依賴別人提供的資源。(雅琇)

在雅琇的問題裡,我們看到了開放課程的精神就是以學生為本位,學生的自學是整個計畫很重要的驅力。因此,OOPS的課程發展讓學習者的角度轉變,有別於在教室面對面的教授。此觀點與建構教學似乎有相似之處,皆示強調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構想。

人是較難掌控的,每個人皆有不同想法、不同的價值觀,才會造就了多彩多姿的社會。這些願意付出自己時間為他人奉獻的翻譯者,受益學習者應該不要吝於給予掌聲與鼓勵支持。(佩貞)

另外,在其中看到的是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問題,開放的精神下,每個人只要不違反條款原則,都擁有爭取翻譯文章的權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同國內知名入口網站的分類〝知識〞,在每個問題發問後,經過註冊的使用者可以根據問題找尋「適合的」答案,每次的回答都會經過不同瀏覽的使用者的檢驗。在此一著墨點上,大家就有可能會產生不良的態度,讓整個共同求知的架構陷於謾罵或者口水戰中。
在此之外,引申出的問題是:翻譯的品質該如何控管?畢竟,所受的教育不同,所經歷的經驗與實務也不一樣。有些翻譯偏向學術用語,有些翻譯偏向白話易懂;究竟怎麼樣的翻譯才能讓大部分瀏覽開放式課程的使用者能夠一以概之呢?多人分享翻譯之下,世界各地的人可能翻譯出不同的東西,每個地區方法說法不一,那要以誰的為主?

語言程度差異、參差不齊的翻譯者影響翻譯出來的品質。採用一些建議回報與修改制度,讓翻譯者與校正者能夠不斷討論修正,將使得翻譯內容的品質更為提升。(耀德)

以中國(簡體)跟臺灣(繁體)為例好了,同樣電腦的menu...就有菜单跟功能表(選單)之分。這可以國家區域性做區分,因當地都有自己約定成俗的翻譯口語。例如用在中國的簡體版就用菜单,臺灣或其他使用者就使用功能表(選單)。如遇到都不知道怎麼翻譯才比較貼切,的就可以在後方標注原文,例:功能表(menu)。(智元)

每個人的翻譯對觀看者而言,也許會發現一些翻譯上的問題,這時因為網路討論區的便利,不用像以往對翻譯書籍發現問題時,除了尋找相關資訊外,有時還要聯繫出版社或作者來確認問題癥結。同樣的是,因為翻譯者在翻譯時對自身的要求,所有對於翻譯者的辛苦,自身也要做出相對的回應,要對其問題本身的問題在哪?如何改進會更貼進原文所想表達的意義,這些有建設性的回應。(智元)

對於學習者,因為閱讀的需求迫使自己學習外文,但當學習者基礎尚未健全時,閱讀外文書籍,會造成對知識一知半解,甚至認知錯誤。所以翻譯成各國語言的資訊可以減少這些情況,也能經由對資訊的累積進而有找尋相關資訊、閱讀、查詢的能力。(智元)

就課程內容英譯中這一點,個人覺得這是有必要的,因為地球上的語言千千百百種,因著民族意識覺醒,要統一世界語言是不可能的事,雖說英語是國際可以流通的語言,但絕大多數的人仍然是不精通的,翻譯成當地語言便有助內容更快速流通,能提供給更多人享用。現在最大的問題只是要再多些犧牲奉獻的推手吧了!(義斌)

對於翻譯所引發的困擾,看法各有差異,有人贊成要將翻譯做適當的控管,如此在中文開放課程的目的才能達成。但,另也有人認為翻譯不需要,想要吸收世界一流的知識,先學會英文吧。有人認為台灣的本土知識很好,不必崇洋媚外。

我認為吸收知識不能因為語言而有所限制。就像現在我們學校為何大部分老師沒有選原文教科書讓我們閱讀,是因為我們現階段主要是要學習如何撰寫論文及相關知識的吸收,並非語文教學,若我們對原先的知識已經不熟悉了,卻又雪上加霜的因為語文障礙而使學習更加困難,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此而急速降低,是否應想想這門課的最終目標到底為何?(佩貞)

對於翻譯的問題交織出的討論,朱學恆的話點出了最佳的答案。「任何一個演講者一開始都是一個糟糕的演講者。」的確是如此,就算是如他這般有名的翻譯家,也會提出自己對翻譯的問題,上網徵求解答,只有不斷的從翻譯的歷程中學習,才會精進。

------------------------------------------------------------------------------------
轉變:
義斌認為將開放式的課程與傳統式的面授課程相比,發現開放式課程需要學習者主動瀏覽,容易讓學習者感到孤單、不懂時也無法及時發問。

根據MIT每年的evaluation report,使用者將近一半是self learner(不是educator,也不是 student),所以倘若國內大學要運用這些課程,有老師引導固然理想,但是如果延伸到真正的 "self learner",OOPS能提供些什麼?( Grace Lin)

學習者在OOPS的轉變似乎是個重要的觀點,OOPS提供的是不僅是一種平台、也是一種發展。在開放式的課程裡,很明顯的,有別於在固定空間裡,固定時間下的傳統教學,「塞入」知識的方向以導為「挖掘」知識。
除此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包含了教師的腳色轉變。智元提出當我們擁有了課程開放資訊後,在不同學科的大學教師角色會有怎樣的轉變?那又該如何傳導這些資訊?
當我們擁有了這個管道後,是不是意味著不再需要教師的腳色呢?又或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角色的負擔走向為何?

教師的角色是教材整合者、知識管理者、引導者,大學生已經有自主思考能力了,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告知學習者資訊哪裡找?如何找?其餘的就交給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了。(佩貞)

教師是協助者的角色。但在開放課程中缺乏〝學習成效的評鑑〞,教師應注重如何確認學習者能達成學習目標,並付出更多回饋時間。(雅琇)

許多技能(skill)的課程,或許我認為可以透過圖片、文字,甚至影片等多媒體來教學,不過,具實際操作的技能或課程,我想,開放式的教材是不會比較不適合當做初次的傳授媒體,比較適合當作之後複習用。例如:車床操作專業技術,如果沒透過真正的操作就自行上機,是有發生職業傷害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第一次透過老師實機教授,之後透過這樣的媒體做複習,或是上課前做預習比較適合呢?(耀德)

我覺得擁有這些開放性課程後,接著要以宣傳的手法將這種資訊來分享傳導。不僅政府的推動外,也可結合學術界,把這些納入體制內正式課程,如此就能真正的開通。(前提是資料庫得大部分完備)(偉堯)

教學者也因為課程的開放,主動探索的精神,不再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了,而是更深層的將〝power of learning〞回歸給學習者本身。那麼,隨之引發的問題,如同雅琇所提到開放式課程中缺少的一塊─〝老師的反饋〞,OOPS提供的課程內容都在網站上,甚至也可以下載閱讀。那麼,檢視學習者的目標該怎麼來達成?需不需要評鑑的機制呢?
在一般面授的課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OOPS課程所缺乏的不僅是"老師的反饋"而已,也就是說缺乏指導者即時對於學習者的回饋,同樣也缺乏指導者可因學習者的質疑而及時修正錯誤觀點的機會,這些課程一但放上網路,似乎原作者是不會再來作內容修正,這樣可能會導致積非成是,影響面遍佈全球!最後也有一個普遍都會想到的問題:誰來替學習者評鑑?

說真的,如果學習者純粹為了"動機"而自動學習,那倒也沒有評鑑的需要,但如果是公司指定的進修內容,難道經理要來測驗一下?學校學生應該有需要評鑑吧?那麼學生有問題是不是要有人解惑?所以,順便回到大學應用OOPS相關課程的問題,沒有指導老師指導,要學生自行去吸收是有極大的問題!(義斌)

OOPS一直在 informal learning 中建立品牌,但是一般大眾還是對 informal learning和 formal learning 持同樣的態度和期望,說真的,我一開始也是對 informatl learning中的 自學者 (self learner) 抱很大的希望,結果他們遲遲沒出現(原因我也認為和義斌說的差不多),看來和學術界合作,將部分OOPS課程納入正歸課程的一部分好像是現在可行之道,所以如果是正歸課程的一部分,評量就成為正歸課程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不是由老師決定了?(Grace Lin)

由此可知,若開放課程的精神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動機,那麼,評鑑的目的似乎變得沒有什麼多大的需要。但若沒有評鑑,如何能確定使用者正確的吸收到課程內容呢?這似乎是個機制的問題。

------------------------------------------------------------------------------------
發展:
除了課程的討論之外,對於開放式課程的發展,同學各執不同面向的討論。發起開放式課程是屬於義工制,在大家非義務的幫忙下才得以茁壯。但就現實面上來看。耀德提出了實際的問題。

面對現實的金援問題,在許多方面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但多數的企業只重眼前的利潤,對於尚未看到任何獲利BusinessModel的OOPS計畫,想當然爾的不給予資源。尋求支持分享的慈善家與不違背免費分享的原則之下開創一些吸引企業的誘因或許較有可能解決資金方面的需求。(耀德)

當然,在耀德自己的提問之後,他也隨即想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思考透過這個組織本身的特色,來想一些不違背組織本意,卻又能開源的方法。
一開始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類似像一個認證,就是通過認證就代表英文能力足夠協助翻譯,或是具有翻譯MIT等名校教材的能力,然後這樣的證照可以有些效力,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協助OPPS可以有越來越多人投入,也可以幫助OPPS開源。
這段話引起了大家對於認證制度的想法,投入更多的想法。佩貞思考著,如果將OOPS課程也來弄一個證照,會吸收更多人來學習嗎?是否也對經費的收入有所助益。乍看下,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人投入OOPS的課程設計上,正如耀德所說,將課程架構成類似"奇摩知識"作法,提供課程參與者一個討論平台,也可以邀請原作者即時回應相關問題或做修正。另外,也因為認證而獲得額外的收入。

其實OOPS以前是有發給義工認證的,還有一件OOPS的t-shirt,這個意見一開始是大陸的義工提出來的。但是這張紙是發給義工,而且是義工完成一門課的翻譯之後才有,我想現在應該還有繼續。至於如何用認證來開源是不可能的。(Grace Lin)

為什麼?Grace Lin何以說使用認證來進行經費的收入是不可能的呢?我猜測可能是因為這違背了開放式課程初始的原意。原本的意圖是要透過科技,讓課程開放給未來擁有競爭力的各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如果把這種課程加上費用的收取,勢必會讓原先的美意變了質。

提到認證的問題,這樣說法讓我覺得課程變成一個取得"某樣東西"的手段,容易淪落到為了證照而學習,跟開放式課程的本意是否有所違背?當組織變成利益導向時,容易讓本質變了樣。(雅琇)

以目前OOPS而言,是在無給予證書、證照或相關入學申請前提下進行,因為其深度與廣度不同,所以目的是藉由網路提供免費、開放與教育資源的內容資料。而與遠距教學的差異在於開放式課程沒有一定的規劃、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動資訊交換及不授予教育的證書或是收費課程。(智元)

將開放性的OOPS課程加上學習費用,那可能就不怎麼可行。因為裡面的課程都是以學習知識為取向,而不是以學習技能為取向,所以若要讓人掏錢來學習開放性的知識,得了證照卻無技能,我想除了學習者不願,連企業也不願意吧!倒是認為可以加入國家的認證機制,我所說的是承認經由OOPS開放的課程所學習到的知識。從大學就可以開始,將課程篩選、排序供學生進行選課,在一連串的課程之後,也如同學分認證一般可以獲得實質上的價值。(偉堯)

耀德同時也聯想提出,將開放式的教育資源轉換成證照亦或證書,因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不同,那這張證書或證照的背後代表性為何?又如何進行認證的評鑑呢?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都指向若將認證結合收費並不是個妥當的方法。
此外,對於這樣義工性質的組織,如何去經營與管理也是個重點。在一個環境下,〝人〞是最難以控制的變項,雅琇也感同身受。

我也曾經對我的工作有熱情,熱情也可以持續各好幾年。但讓我想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公司無法提供給我更深層的知識與其他的工作項目,這也是經營者的一個問題,如何讓員工在能力上持續的進展,以及如何開創新的路讓大家繼續前進,在組織中的運作究竟是如何?(雅琇)

如同一般在推動運動一樣,首先是燃燒期,每個人慷慨激昂;接著穩定期,按部就班的持續;最後會落入低潮期,在這時候應該要有給爐灶適時添加柴火的反應;度過了低潮期,那習慣就會產生,經營就不會是那麼難的問題了。所以若這種開放式課程將所有的資訊資料分享,縱使無利可圖,無法從中獲取經費,但我覺得這個網站裡面看到的是凝聚力與團隊。(偉堯)

熱情與自己的工作效率成正比。由上例子,透露出在有薪水給付的工作環境下,仍會不滿足於毫無創新、學習的組織內。那,在義工性質的OOPS底下,要靠的就是完全的熱情來支持,並且持續發展。
另外,耀德卻持著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OOPS的整個架構。OOPS有如此的效力一定是有相當的規模,甚至可能對於義工的選擇也有見解。

我覺得相當有趣,過去直覺想到的都是只有無私的義工,而背後應該會有一個行政團隊,也就是負責選擇誰是審核者啊之類的,這些人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目前翻譯的人力應該都還不足,對於人力的分配與篩選,我想應該是不會太過嚴苛,我在想會不會是例如:先丟一段文章給有興趣的義工,再請他翻譯出來,來判斷它的能力是否適合翻譯,如果義工的身分剛好是某些領域的專家,比較有機會被聘為或選為審查者,當然實際的運作機制,可能還是要實際釐清。(耀德)

而Grace Lin也隨後補充說到OOPS組織裡,是如何的經營這種非營利的組織,以及對於義工的篩選是如何來鑑別的。

(http://www.myOOPS.org/twocw/Global/OOPS/volunteer/2005100706.htm)朱學恆堅持不篩選義工,課程認養完全自由選擇。而計畫長久以來的最大瓶頸是在編輯那一關,編輯義工由計畫邀約,現在有四名全職編輯。審核者也由計畫邀約,並且必須是領域專家,大學教授。(Grace Lin)

關於編輯的瓶頸,是牽涉簡繁體的問題。OOPS是有兩個版本的,而且儘量由當地編輯來編輯,也就是說不論原翻譯是簡繁體,但是儘量找簡體編輯和繁體編輯分別編輯,但是人力不夠,不能完全做到。(Grace Lin)

總而言之,開放式課程計畫整體給人是一種朝氣、一種期待;令人欣賞的開放精神,熱情的義工,同時在教學相長下激辯出的泛泛議題,搭配科技的遠景,這是值得看好的。但也如前面段落所說,仍然也存在問題等著克服。

課程分類種類繁多但顯的龐雜無章,瀏覽連結混亂。(義斌)

裡面的課程繁多,課程以年份及季節來區分,但我卻覺得雜亂,沒像圖書館的分類,沒像電視節目的分級,不太明瞭課程的先後順序該怎麼開始?應該擁有哪些先備知識?(偉堯)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裡的知識給人寶貝的很,那現在四處流通的知識價值又在哪邊彰顯?(偉堯)

台灣的教育思想比國外來的封閉,似乎少了一些思考能力及創造力。(耀德)

很多老師學校不見的接受開放式課程(Grace Lin)

開放式課程取得智慧產權的授權(佩貞)

MIT等學府的教學內容當然是針對MIT等程度的學生設計的,如果完全想要入門學習,也許比較困難,如果台灣老師想使用,可能必須加以調整。(Grace Lin)

------------------------------------------------------------------------------------
未來:
問題的出現不是代表運作的停止,而是思考轉變的契機。在同學了解了OOPS的計畫以及組織後,也不吝的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也許也可以當個默默出力的小小義工。

未來可以集結成一個自我學習系統,學習者再透過專業相關討論進行交流與互評?(智元)

朱學恆提到:「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秉持著人類求知的慾望,縱使有語言的隔閡,卻不會阻擋知識的流通,透過網路的〝自學〞模式,更多的接觸,更多的知識,更多的熱情,那麼知識將不再是獨門絕技,也不是人家後花園的秘密而已了。

------------------------------------------------------------------------------------
最後,本文僅是摘錄重點整理,其餘在個人的Blog中有更精闢的見解,請參閱。
Grace Lin 義斌 雅琇 博忠 偉堯 佩貞 耀德 智元

秉持wiki的精神,若引用有錯誤,或者有需增加補充,請不吝指教。

1 則留言:

Flying Flower 提到...

有夠厲害的啦!
第一名!!!